“公弱民强”的本质,还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公办校,村民不买账;真正办在乡村的民办校,当地政府又要限制发展。对这个鄱阳湖边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民办校的蓬勃发展、公办校的日渐衰微,究竟有着怎样的样本意义?
“农村民办学校的大量兴起,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说,2010年,我国有民办小学5351所,72.6%地处农村;民办初中4259所,66.1%地处农村。同时,我国中部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增长最快。因此,农村民办学校在校生的规模与留守儿童数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农村民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当前的重点,还是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和发展城乡义务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责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范先佐教授说,余干县教育的“公弱民强”,“从本质上说,还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来说,义务教育阶段,不是不允许民办教育发展。相反,民办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与公办校的竞争环境,倒逼公办校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国情下,作为社会普惠性的义务教育还是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主要是提供特色鲜明的教育,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不是去取代公办学校。否则,就会像余干县这样,形成最没有经济承受力的群体接受收费相对较高的民办教育、无法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怪圈。”
而更令当地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如果免费的义务教育水平迟迟无法赶上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势必造成当地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当地一位民办学校校长说:“城乡教育之间本来就存在巨大差距,现在,农村大量学生再流向县城民办学校,一方面,会加速农村学校的倒闭,另一方面,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学生分化、农村阶层分化。如果不及时扭转公办校的颓势,余干县农村教育进一步‘空壳化’的趋势就可能演变成农村教育的整体消亡。”
事实上,在全国很多地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学生前往县城、省城等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消除由教育不公产生的阶层分化。”汪明说。
像余干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其农村义务教育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农民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出现了从农村学校转到城镇学校、从城镇的一般学校转到重点学校、从县城转到大城市学校就读的现象,由此提出了一个如何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的新命题。”汪明认为,当前要加强对农村公办学校,特别是包括村小、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帮助,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任由其“自行消亡”,这是当前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其次,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再其次,要理性看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态势,要支持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记者 柯进 高毅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