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留美学生陷困境:语言障碍 社交不畅

2011年11月03日 16: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父母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喜好、特长,换了环境也未必见效,最终是把中国的日子搬到美国来过。

  如今,基础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病。很多家长考虑移民国外,并向我咨询看法。

  我说环境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心态也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马里兰州。那里学区很好,竞争激烈,不亚于中国。有次他去看脊椎医生,医生说有很多小病人是亚洲小孩。家长对他们“推”得很厉害,大家相互攀比,小孩负担很重。在美国一些好学区,华人聚居密集,不但二奶村洗脚屋兴建起来,形形色色的课后辅导班也一应俱全。这些家长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喜好、特长,盲目跟风,换了环境也是白换,因为最终也只是新瓶装旧酒,把中国的日子搬到美国来过。

  笼统说来,中国注重知识基础,美国侧重布鲁姆知识分类论中“分析、应用、综合、评估”等“高端”认知技能。多年下来,两国基础教育在结果上已经产生了重大差异。

  最能说明这个结果差异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产品”——刚进校的大学生,我们不妨以一次调研为例,说明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真正欠缺的“营养”是什么。

  林登教育服务公司顾问德波拉·赫弗容女士向美国对华招生官员发出了一份调查问卷,让他们列举中国学生到美国后所面临的挑战。调查发现,刚从基础教育阶段出来不久的中国学生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是缺乏被美国人接受的学习能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诚信。很多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学生来美国后,对于学业上的诚信缺乏起码的认识,很多学生在抄袭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诚实。在学习风格上,这些招生官员发现,中国学生“来自一个强调死记硬背的系统”,不对老师提出质疑,也难以和教师在课堂外互动。大部分学生欠缺“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只想“听教授讲课,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针对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测试上,中国学生偏向“考试”,难以适应美国学校不同的测评方式,如小组一起做“项目”和展示。我在美国从事教育设计,天天和老师打交道,很多老师其实私下对中国学生的习惯和后劲颇有看法,只是害怕种族歧视的嫌疑,不好明说。

  第二是语言障碍。中国学生重考试轻学习,在英语学习上大部分只是在托福、GRE等考试上下工夫。有一些学生来美国之后,学校要求学语言课程。但是有官员表示“中国学生面临家长、朋友和传统文化上的压力,急需成功”,往往不屑于学语言,而希望早日进入“正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英语不过是一个工具,差不多就行。有个招生官员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语言技能欠缺的学生“无法和当地社区的各种人有效交往,各种社会关系只能停留在表面”。在美国社会里,语言的运用技能将决定你在这个社会能走多远,有时语言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专业成就。

  这种短视不限于语言。有官员表示,中国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对找工作的关注远远超过专业学习。很多中国学生的长远规划就是找个好工作,连专业都不过是工具,缺乏对所学专业的热情。与之相比,不少美国学生则更有热情和朝气,学就像个样子学,希望能在学成之后去“改变世界”。

  第三是人际障碍。很多小留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在生活上百般照顾,学校也只管知识长进,无论在家在校,都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能力。到美国后,有的连“基本生存技能都欠缺”,比如怎么找房子、签合同。赫弗容女士称之为“独生子女综合症”。有招生官员甚至表示,很多小留学生还是希望用中国方式解决问题,如找关系、送礼等。美国学生多半知道,规则就是规则,少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很少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在交往上,很多留学生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朋友多半还是中国的一班。另外,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增多,学生之间开始论资排辈,早来的跟新来的摆老资格,欺负后来的学生,相互之间传播流言等,结果搅浑了中国留学生的一潭水,也无法和其他族群的学生好好相处。

  如上所言,这些留学生和家长不过是试图把中国日子搬到美国来过。这样移民了也是白移,不能享受到新文化环境中真正的精髓。反过来,国内不少开明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管理得非常好。所以不要事事怪罪大环境,具体家庭和学校的小环境对于人的造就更为“给力”。

  调查说的都是“知识之外”中国学生的乏力之处。在国内,一提素质教育,家长就想着钢琴、书法、跆拳道,不断增加学生认知和身体的负荷,在知识品种和数量上做文章,不去帮助学生培养出持续学习的习惯和个性化发展的路子。但愿教育界诸位多多努力,弥补调查中暴露的欠缺,如学习能力、学习心态、品格和生活教育等方面。变革向来不易,但我们还打算耽误孩子多久呢?(南桥 作者原名方柏林,在美国高校从事教育设计工作,其新作《知识不是力量》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