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教授生存状态现多元图景 穷者生活压力巨大

2011年11月04日 09: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个“青椒”眼里的高校贫富

  中青报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等等,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

  一个做了博士后、留在南京大学工作的年轻人,一年所有收入只有5万元。我跟一个在合肥某大专院校教书的朋友说起此事,他很不相信,因为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此。据我了解,南京很多重点高校的青年教师(网称“青椒”),普遍拿着可怜的工资。去年,笔者曾经就读的高校,有老师跳楼自杀,虽然自杀原因众说纷纭,但著名高校博士毕业,教书多年的他,当时住在极为寒酸的教工宿舍。

  尽管如此,想进入高校体制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每年积压着大把找不到工作的博士,即使一个待遇很低的辅导员岗位,也都有上百人竞争。于是,“愿赌服输”成为了那些在基础学科勤奋耕耘的青年教师们的默默选择。并且,除了那些想在教学和学术领域有所作为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只是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当然,不是所有老师都辛苦,都清贫。一些教授,凭借着自己的行政权力,四处拉课题,分包给底下的博士、硕士去做,然后在他们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甚至有些教授,一年能发五十几篇“学术论文”——这往往是一些教师一辈子所有文章的总和!在一切“向钱看”的政策指引下,项目经费可以折算成绩点。比如,南京某高校,按照不同论文等级,折算教师发表的论文分数,一篇学术论文,根据等级,3到10分不等。而每一万元课题经费,就能折算成1分。那些动辄有几百万项目的教授,仅仅课题这一项,就有几百分。于是,就看到这样的马太效应:那些“学霸”们,不管是在行政上还是在学术上,都牢牢掌控着一切权力,动辄几千分的绩点,而那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重项目,重科研,轻教学”的评奖机制面前,只有寥寥几十分的绩点。

  不少“名师”们,只出现在院系网站上,那里常有他们的各种报道,可学生们不认识他们,因为他们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甚至连自己带的研究生,都不怎么熟悉。一位博导请门下几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吃饭,席间,一个博士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博导很是赞赏:“你讲的不错啊,硕士毕业后继续读我博士嘛!”那位学生很窘地说:“老师,我就是您的在读博士生!”

  新闻中报道:“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表示,要在今年消灭大学教师课时费低于30元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熟悉南京教育市场行情的人都知道,一个高校老师只要口才过得去,随便到一个教辅机构谈谈价,课时费很容易达到80元以上。于是,很多青年教师,出于生计不得不拼命在外兼职代课,无法安下心来教学搞学术。

  而即使安下心来做学术,把心思扑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行政权力通吃之下,也很可能成为牺牲品。我读硕士时候的导师,在学校里是公认的名师,学术成果累累,曾经登上 “2010哲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11院校类)”。然而,在刚刚过去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却再也没有资格带自己精研已久的“政治学”学科点硕士。

  博士开学典礼上,系主任曾经说过,既然选择了基础学科,就不要急于想着怎样就业,如何发财。但是,当以“学术为业”的教师们,在为基本的生计发愁,并且悬殊的收入分配,很多时候是被垄断的行政权力与扭曲的学术权力所左右的时候,他们心中,真的是连一张平静的讲桌也放不下了。 (李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