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自主招生频引争议 公众盼多元选才为教改探路

2011年11月07日 0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  

  中新网11月7日电 (邓永胜) 为贫困县设推荐指标、规定考生应孝顺父母、要求家中三代无大学生……近期,中国部分名校2012年的自主招生新政甫一出台,旋即引发舆论热议,褒扬及贬抑的声音均频频见诸报端。而消除既有高考模式积弊,尽快实现高校多元化选才,拓宽弱势者的成才道路,促进高等教育趋向公平,则成为各方热盼的改革方向。

  名校指标向农村贫困生倾斜 能成就多少“寒门学子”?

  近年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以及经济因素,农村子弟越来越难进入高校尤其是名校,“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不断加剧。

  有调查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而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录取的农村新生也已不足三成。

  在此背景下,部分名校制定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都不约而同的向贫困地区及贫困考生倾斜。

  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新增“自强计划”,规定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均可推荐1名学生参加选拔。入选学生参加高考后,最高可获60分降分录取优惠。

  中国人民大学则首次为农村考生推出“圆梦计划”,主要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人大还特别规定,进入“圆梦计划”推荐序列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

  这些招生新政策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引发各界热议。赞成者认为,这是对以往招生制度设计的纠偏。在如今“寒门难出贵子”的尴尬现实下,这些名校的做法让农村贫困学生看到了希望。

  但是也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认为招生政策的倾斜并非治本之策,而且“以出身论英雄”还会影响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人大“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要求更是被指“雷人”。

  有媒体指出,中国高校农村生源逐渐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原因,是教育不均衡而制造出的教育不公,导致农村生源从起步就开始落后。

  因此,如果真想给农村生源机会,最彻底的办法是打破这些不公,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公平与公开地去竞争有限的重点大学的入学资格,而不是搞行政划拨指标。

  自主招生政策被指“掐尖” 进大学也要“门当户对”?

  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的初衷,本是拓宽多元化选才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从各名校制定的招生政策来看,“成绩优秀”却仍是无法绕开的先决条件。被确认有推荐资格的学校,也多为各地的中学名校。

  北京大学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生新标准明确要求“基础学业成绩位居(评估)全年级前5%以内”,这引发部分中学名校校长的争议,被认为带有明显“掐尖”的倾向。认为长此以往,将导致自主招生全方位选才的成效大打折扣。

  在清华大学2012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中,明确列出221所中学名校具有“领军计划”推荐资格。这种做法与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名大学对名中学, 具有明显的“门当户对”的意味。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大学把自己的选拔人才限定在名牌中学,也是一种歧视,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是不公平的。这种“门当户对”的做法,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更大空间。他建议大学敞开大门和胸怀,允许所有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本人推荐人才。

  有评论指出,当下高校自主招生最需要解决的不是“掐尖”,而是给天才、偏才开辟通道。对此,部分名校业已付诸行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