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追记复旦大学教授郑祖康:我的用武之地在我的祖国

2011年11月09日 14:0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统计学家、管理教育家郑祖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昨天下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逝世,享年64岁。

  64岁,在今天看来还“正当年”。郑教授的离去,留给师生亲友的,是沉沉追思;留给学界的,是深深遗憾。

  没念完本科的教授

  很少有人知道,郑祖康,这位将生存分析研究带回中国的优秀海归学者,带教出许多硕士博士的教授,却没念过本科,连硕士也没读完,却从美国的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上世纪60年代,十年浩劫粉碎了郑祖康的“大学梦”,他只能在长江一条大型驳船上当水手,往返于上海与九江之间,不久又到崇明县长征农场务农。在难得农闲的日子里,他穿梭在市区街头巷尾的旧书店,悉心寻觅一角钱一本的《高等数学》《数学分析》《概率论》,以及一些理论物理书籍。在中学里,他就开始学习高等数学,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农场劳动之余,当别人热衷于谈天说笑、打扑克时,郑祖康却一头扎在数学、物理书中,遨游于科学的天空。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这位自学成才的年轻人就在《应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数学论文。1977年,当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首次在国内恢复招考研究生时,郑祖康毫不犹豫地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攻读概率统计学,成为该校数学研究所14名研究生之一。1980年,谷超豪教授慧眼识才,推荐这位既无大学文凭,攻读硕士又未毕业的学生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异国他乡,郑祖康选择了国际统计学界研究的热点——“生存分析”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最终以高质量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当即准备回国。当时,他的导师、美国著名统计学家黎子良曾尽力挽留,在海外做实业的姑父也热情相邀,但郑祖康都婉言谢绝了。后来与学生说起这段往事,他悠悠地说:“我的用武之地在我的祖国。”

  科研路上勇渡壑云

  很多人都知道,这位统计学专业出身的教授爱写诗。1982年他在 《黄山松》中这样写道:“怪石盘根直不群,风吹日晒老苍纹。舒腰展背伸枝臂,挂住南飞渡壑云。”诗言志,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郑祖康又何尝不是如此“勇渡壑云”。

  刚刚归国的郑祖康,获悉复旦大学新建的统计运筹系担负着为国家统计局培养数理统计专业人才的任务后,马上同意进校工作。之后,他在科研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在数理统计专业领域硕果累累。

  他对生存分析中截断数据统计分析作了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对于医学药物、工业产品等重要的检验问题,提出了新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并被大量随机模拟实验证明有效。相关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统计学界的极大兴趣,匈、德、加、捷、美、法、比等国的同行纷纷来信索取资料。毫无疑问,郑祖康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前列。

  担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后,郑祖康将更多精力放到管理学教育上。同事张新生还记得他的一件“访日轶事”:当时郑祖康去日本一所商学院访问,对方院长半开玩笑地问,“您这样一位在中国的一所仿西式大学毕业的,并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商学院院长,跑到我们日本来想学习什么?”那位院长意思是,郑祖康学习研究的是西方的一套管理理念,而日本有他们自己的管理模式,他很疑惑郑教授为什么要到日本寻求合作、交流。

  郑祖康这样回答:“虽然我学的都是西方的管理理念,但我知道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同样了解日本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因而具有典型性,这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来了。”

  在郑祖康的带动下,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的“东方管理学说”研究历经20余年探索,变得独树一帜,在国内外经济管理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和地位。该学说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管理理念,这与西方强调制度建设有很大的不同。

  追忆斯人今夜难眠

  “学院里办联欢会,他总是乐呵呵地站出来为大家唱一曲《今夜无人入眠》,真的很好听……”郑祖康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学生、同事、故友追忆斯人,不时哽咽。是夜,难以成眠,很多人用各种方式悼念这位溘然长逝的学界前辈。

  学生郑明年少时孤身来沪,在他门下念硕士,念博士时报考了其他老师。郑祖康知道她经济不宽裕,生活窘迫,时时照拂。做课题时,他总会带上小郑,让她多积累经验,也好领些科研津贴,贴补家用。同事们忘不了他的平易近人,到外地出差,总记得给几家小孩带回巧克力。

  更多人记忆中的郑祖康,是一位不顾年事渐高,依然奋斗在研究、工作一线的老人。“路艰不觉鬓微斑,老骥方知伏枥难,制怒多欢忘荣辱,西思东想总无闲”,这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

  链接

  郑祖康,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复旦大学原副校长、管理学院原院长。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47年出生于上海。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2部,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记者 彭德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