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高校里,教学远没有科研吃香,老师拿经费、晋升都是看科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坚守教学一线就显得弥足珍贵。目前高校鼓励科研的薪酬制度,不仅让学术变得浮躁和功利,更让人忧心的是,它动摇着一个大学的立身之本——教学。(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一般来讲,能够评得上教授的人,都是有很高学术造诣的人。教授的学术地位乃至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成果。这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有些教授没有摆脱商业戾气的袭扰,一些大学教授忙着找课题、拉关系、办公司、跑项目要经费,以致远离了教学一线,尤其一些知名教授,无暇顾及给学生授课,要么全国各地游走赚外快,要么申请课题拿提成。能给本科生上课,坚守在一线的教授越来越少。
一些教授将手中的学术资源转化成商业资源,马不停蹄地搞创收,学者风范和学术良心磨蚀殆尽。有教授称给本校学生上一次课100元上下,到校外给三本院校学生上一次课300元以上,到知名培训机构兼职上一次课收入数以千计。于是,在很多教育辅导机构,如考研培训,很多985知名高校的教授被装扮成“名师”,贴满全国很多高校的角落。诸如这些“名师”,有一定水准,但心思不在于教学和科研,加之近年来有少数教授甘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出卖良心,让“教授”这个词变的偏贬义。
客观而言,泯灭良心的教授只是少数,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的教授更多。但是,大学教授们也确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济压力和学术压力。很多人羡慕大学教授们的生活,有地位、有学识、收入高、福利好,而实际则是大学教授们的工资并不高,课题、项目、外快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并不是每个教授都能轻易地申请到课题,拿到项目,赚到科研经费的,其中竞争同样很激烈,甚至存在“马太效应”,有身份,有资历,有名气的教授比较容易获得课题,普通教授则较难。
所以,“工资+自己创收”的大学薪酬制度给高校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即便一些教授不想申请课题、项目赚取科研经费,可时下的高校评价体系却逼着他们去这么做。对于一个教授来讲,给学生上课上的再好,收入还是那么多,而课题就不一样了,申请到的课题越多、级别越高,不但奖励越多,更是升职及评选硕导、博导的硬指标。在高校是以课题论英雄,而非上课质量,且大部分高校都有强制指标要求教授在某个时期内发表多少论文,研究多少课题,并与工资挂钩,不达标者甚至有被降职或离职的可能。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教授们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而非真正的质量,普通学生则难以享受到教授们的倾心教学。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中国应该效仿美国实行教授年薪制,让教授有基本的物质保障,真正回归学术,提高科研质量。笔者认为,年薪制可以实行,但基本为扬汤止沸,并没有釜底抽薪,最重要的是改变优化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国有着世界最多的博士,科研成果数量世界领先,教授也是最多的,但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世界级的知名教授凤毛麟角,连中国人自己都自叹“再无大师”。高校薪酬制度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就是重拾教学与学术本位,进行高校体制改革,给予教授和学生更多权力,唯此才能彻底摒弃学术浮躁与功利主义。(侯金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