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市民投诉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较差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考试正值立冬,当地气温骤降十几度,校方称安排这些学生在外面考试是为让他们懂得学习的艰辛。(11月9日《南方都市报》)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教育歧视的新闻层出不穷,继“绿领巾”“红校服”之后,南昌市的这所中学,又弄出一个“挨冻考”来,就是让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爱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冬天在教室外考试,还美其名曰“让他们懂得学习的艰辛”。让学习差的孩子在外面考试,和“学习的艰辛”有什么关系?照学校这样的思路,是不是让他们平时也在教室外面站着上课,才更能领会“学习的艰辛”?
笔者不知道这些被赶到教室外面考试的孩子,此时此刻心里是什么感受,但是作为一名旁观者,还是从这幅画面中看到了歧视、看到了无奈、看到了教育的病态。不管是被迫戴上“绿领巾”的孩子,还是没有资格穿上“红校服”的孩子,以及这些在教室外考试的孩子,他们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教育界的“二等公民”。一旦被学校和老师打上“二等公民”的标签,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已然成为另类,今后不但无法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还要遭受人格尊严上的伤害。
教育界“二等公民”的出现,除了证明教育病了,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他们的出现,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古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但是放在当代来看,这还远远不够。以笔者的看法,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把不优秀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有用之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然后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其“德智体美劳”都健康成长的目的。
但是“绿领巾”“红校服”以及“挨冻考”的出现,都意味着教育者在对少部分学生另眼相看的同时,也放弃了更多的学生;意味着考试分数仍旧是学校和老师最高的追求。他们只想让“好学生”更好,但是却不愿意把“差学生”变好,这种有意无意的歧视,极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在“差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教育何时不再出现“二等公民”,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称得上健康、正常;中国的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让人看到希望。(苑广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