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职院校定位模糊、中高职生源结构衔接脱节、人才培养层级衔接不畅,造成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难以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更难体现。
中高职衔接不畅症结如何解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的推进,高职教育取得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带动中职教育的同步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教育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不畅的一系列问题。
高职院校定位偏移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但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院校定位模糊、特色难显,未能使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得以充分体现。
中高职生源结构衔接脱节
高职教育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以体现其“职业性”特点。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不畅,高职教育生源基本上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境地,成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人才培养层级衔接不畅
中职和高职本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更难体现,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第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为此,中高职衔接的发展路径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
畅通技能型人才升级渠道
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
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
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第一线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国民建设急需的产业领域,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同时,关注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建立中高职教育弹性学制
职业院校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
建立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当今世界,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着多次转换,从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就业到失业、继续培训到再就业等人生的各个阶段,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的一生中变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为第一线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服务指导体系,提供更加准确的具有职业目标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引导其根据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使第一线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与能力。
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
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将“双证制度”视为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企业、行业用人、用工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