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近年来,拥有充足实习平台的,纷纷停办,原因是“亏本买卖”,企业不得不停办旗下技校。
一方面是有能力招生的技校,却实习基地不足,一方面是拥有大量实习基地的行业技校,却苦无资金办学。
这对矛盾何去何从?高级蓝领人才的培养,到底路在何方?
技校“亏本买卖” 企业纷纷停办
以前,武汉地区有多所企业办学,如中铁大桥局,武船、长动等大型企业。然而,近年来,不少企业所办技校被迫关门。
企业办学优势多多,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成本便是首当其冲的压力。以一所年招生500人的中职学校为例,它一年成本超过500万。然而,企业本身所需人才有限。
同时,企业所属学校,政府部门投入太少,而非企业办学,每年政府都会划拨专门办学经费。再则,学校的收费还是按照1993年的标准,一年不过2600元,而教学之中的材料消耗就要2300元,学校遭遇严重入不敷出的情况,只能依赖企业补贴。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大批行业技校停办,业内都说这是“亏本买卖”。目前,像长动、武锅、武船的技工学校都相继停办。
矛盾若不解决恐影响制造业
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校长助理李舒桃称,相比其他技工学校,行业技校即企业所办的技校具有先天优势。
他说,对于培养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工人,企业办学好处很多。企业办学,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设施、设备等等,中职生可以直接到企业内实习。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现状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学生有工作、企业有人才的双赢。
而其他技校招生规模大,但实习基地却很有限,不可能让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动手实践锻炼。
这样,一方面是有能力招生的技校,却实践不足,一方面是拥有大量实习基地的行业技校,却苦无资金办学。
他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对矛盾,当蓝领人才被批量“生产”出来时,其质量必然会下降,这将会大大影响我国的制造业。
行业技校纷关门
大学生却频回技校练手艺
令人深思的是,当行业技校纷纷停办之时,却有不少大学生却跑到技校“回炉”练手艺。
2009年,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反思:当年54名大学毕业生读起了技校。第二年,重庆又有22名大学毕业生重进技校练手艺。
2009年,54名大学生来到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学习,其中包括7名本科生。“大学里学的知识很空,派不上用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炉”的大学生称,由于眼高手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国内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专业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而国外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怕累怕吃苦焊工不招城里伢
影响蓝领人才培养质量的,还有社会上对它的误读。
一直以来,在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焊工不招城里伢。因为,相对来说,农村孩子更能吃苦。
据了解,其实焊工就业非常吃香。据该校校长范水泉介绍,近年来焊工、铆工十分走俏,一个成熟焊工拿到8000元的月工资也不奇怪,因为这是手艺活。该校曾有毕业生到厂里做焊工,全厂上百人只有他一人能操作价值60多万的焊接设备,“技术性工种的劳动价值体现特别明显,水平低的焊缝可能开价50元/米,而手艺好的300元/米,甲方付钱眼睛都不眨”。
据介绍,武汉市每年焊工缺口就在上万,该校的人才订单已排到2014年,但每年毕业的焊工不到百人。“一方面因为焊工成长周期长,要耐得住寂寞,许多家长觉得这份工作太苦太累,不愿送孩子学这门手艺,而扩大招生,学校又扛不起。范水泉说,社会需求大,很多学生却不愿意学,这是焊工培养的尴尬一幕。
在广东有200多所技工学校,400多所职业院校,却依然无法满足制造产业的需要。而新加坡通过仅仅9所学校,却支撑了整个工业体系。这却是为何?
有资料显示,美国为职工提供培训的企业大学平均预算为1070万美元,大概是企业总收入的2.2%。根据麦当劳的内部估算,每年的人力训练费用预计超过总营收3%;而本土企业的培训投资经费平均只有工资总额的1.2%,远低于外资在华企业大学的2.3%和国外企业大学的2.7%。
没有好的技术工人,肯定会影响产品质量。
面对蓝领人才培养的尴尬,专家建言,一方面对少数条件好的行业技校,政府和其他技校一视同仁,同样进行大力的财力扶持。同时,对办学实力强的非行业技校,加大实习基地的投入。当然,企业也可以与技校联手开办“订单培养班”,理论知识在学校,实习实践在企业。
同时,对于行业背影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也可以联手,共同开办一所行业技校,这样就会就会减轻企业的压力。(文/记者 屈建成 实习生 郑一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