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走进打工子弟小学课堂:上课老师多是志愿者(图)

2011年11月18日 15:4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走进打工子弟小学课堂:上课老师多是志愿者(图)
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的孩子们。记者 李仕权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暖气片还是有些冰凉

  -没有多媒体设备

  -有些课由不同的志愿者来上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伴随着清澈洪亮的课前问好,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的课堂。

  刚结束课间操的孩子们一拥冲进了教室,将支教老师围了个水泄不通,“你是我们今天的作文老师吗,我怎么没见过你啊。上次那个老师怎么没来呢?我还有很多话跟他说呢!……”一位机灵的小女孩拉着支教老师的手不停地问。

  上课铃声响起,在小操场上打闹的几个学生灰头土脸地跑进教室。虽然学校已从15号开始供暖,但是好几个教室里的暖气片还是有些冰凉,走进教室有寒意袭人之感。站在讲台上,要不停地搓手和走动才能暖和起来。和北京市区的普通小学相比,这里的教室在教学设备上要逊色很多。课桌是拿不同的桌子拼凑而成,一眼望去,参差不齐。讲台上错落地摆放着几个装满“粉笔头”的粉笔盒,没有技术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今天作文课要给孩子们讲的题目是“《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写作”,当问及同学们看过什么样的书和电视时,课堂便活跃开来。“老师,我看过《狮子王》这本书。书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自私,有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我家没有电视机。”“我家也没有,老师!” “我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老师!我喜欢小灰灰,它太可爱了!”班上顿时展开了热烈讨论。讲台边上一个个头矮小、穿着旧夹克的小男孩站起来,瞪大小眼睛看着我,轻声地说:“老师,我也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上一个人家里收废品的时候看了一些。我喜欢喜羊羊,因为他很聪明,总是在危急时刻想出好办法!”

  孩子们知道的很多,在他们的世界里有很多奇妙和新鲜的东西,但是见过的和经历过的远远不能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来到四年(2)班时,语文老师刚结束第一节课的讲授,看到前来支教的我,便上前表达了教学中的困难: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颐和园》三篇课文。在学完这三篇课文后,课后“导游词的写作练习”让这位老师犯了大难——学生们根本没去过这些地方,怎么写出“导游词”呢?课堂上,支教老师展开一次随堂调查,整个班上去过这三个地方的仅有三四个同学。这几个同学也只是去过其中的一个两个而已,并且有些没去过的同学就是淘气地举举手,找找热闹罢了。一位经过精心梳妆打扮的女同学举手站起身来冲着全班同学得意地说:“我在颐和园门口溜达过好大一圈,最后没买票进去。那里有好多人!”一位来自四川的小男孩不甘示弱:“老师,我去过杭州西湖。两年前我跟爸爸妈妈从杭州来到北京。我要让爸爸妈妈带我去!”

  来这里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很多是志愿者,有来自大学的学生,也有来自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来到三年(2)班,问及班上班主任的情况时,底下顿时炸开了锅,这班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们七嘴八舌、交头接耳地闹成一片:有说坐火箭上天了的,有说去拯救世界的,有说被班上同学给气跑的……最后女班长起身拿着一把已经破旧不堪的三角板使劲地敲着桌子:“你们别吵了,你们要把老师吵走了,看谁还来给你们讲课。老师,我们的班主任老家有事,回家去了,我们现在没有班主任。”学校全职的老师不多,主要担任语数外的主课和学校的主体教学课。而一些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类的课程则比较难找到专业的老师,多数由志愿者担任。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有25个老师,都是通过招聘和应征过来的。来上课的志愿者很多,但他们上一段时间之后就走了,接着会来另一批人。”志愿者的频繁流动也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

  六年级的何燕来自河南,能写出一手好字,也写一手好文章,每次作文都能拿到90分以上:“两年前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这里,插班进了四年级读书。我最近在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好希望能像哈利波特一样拥有魔法。”淘气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们脸上永远挂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但是这群孩子们并不知道上课学知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并不完全了解为什么要来这读书,也就更难去谈及“十年寒窗”的意义了。同是六年级的赵青青同学的一篇作文《写给10年后的我》读来别有深意,“10年后的赵青青,您今年应该二十二岁了吧!您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了吗?我希望您实现了。您考上清华了吗?我希望您考上了……”

  放学的铃声响起,一天的课程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老师辛苦了!”同学们收拾起课本和文具快乐地跑向已是锈迹斑斑的校门口……他们头顶没有回家路上那顶特有的安全小黄帽;背上的书包拉链有不少坏了,随意地敞开着;门口没有扎堆等待接孩子的家长,只有一片沉沉的暮色……本报记者 叶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