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国家和国家的比较,后来是大洲和大洲的,再后来我们就开始比较起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差别来了”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四十余万,搭乘“和平之船”,完成了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三年后,毕淑敏到处借钱60多万,帮助中国海洋大学六名学生完成了中国大学生的首次环球航行之旅。
作为这次环球之旅的受益者,中国海洋大学大三学生孙乐天在黑板上画的那条白线串起了22个国家,还有许多同学们根本不熟悉的地名。
描述这次环球的旅程,如果用距离,那是5.2万公里;如果用时间,那是104天的航行;如果用影像,那是电脑里有一堆世界各地景物的照片;如果用体会,两个字:吐,晕。
其实,孙乐天想告诉同学们很多很多,不止是那条白线。
“一开始是国家和国家的比较,后来是大洲和大洲的,再后来我们就开始比较起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差别来了。”
“就在黄海对面的横滨港,距离我们那么近,却比我见到的任何一个国内港口都好。他们的跨海大桥下就是港口,车船井然有序,丝毫不浪费空间,而我们的青岛港和跨海大桥之间太远,空间利用率太低了。”孙乐天在学校选修港口学,一路上他看到了世界22个港口,他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为中国设计港口。
曹诗嘉学的是大气物理专业。在太平洋上,她不停地尖叫,对带队老师欧阳霞说,你看这个,这个叫云团,你看那个气旋,兴奋得不得了。但这种现象在陆地上,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国内是看不到的,只能在书本里面的示意图中见到。
毕淑敏说,旅行有33个理由,但旅行最普遍的理由是——远方有故事。
三年前,在委内瑞拉,毕淑敏一定要去看看当地的医疗设施,因为操着36种语言的委内瑞拉人的医院里面,有36种指示牌。而三年后,在斯里兰卡,六名学生发现那里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中国乡镇,当地人又瘦又黑,但笑容很纯真。
“斯里兰卡很重视教育,注重福利,虽然大家都很穷,但是他们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关怀,感受到被关注,每个人心里都是平衡和平静的。”六名大学生之一的胡静一已经上大四,即将面临毕业考试的她,打算在这三个月的环航里面找回自我。
胡静一说,在“和平之船”上,有很多让她感到振奋的人和事:一个因厌倦东京都市生活而登上和平号的日本青年,由最开始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到后来成立了未来小组,带领船上的年轻人共同思考个人生活方式和世界问题。而在船上每天教授曹诗嘉和高晴日语的一位日本女士,从20年前就开始资助非洲因为贫穷而面临辍学的女童。
还有船上的那些德国学生,他们脑袋里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梦想——或做一个边走边教书的老师,或长期关注一种动物的保护。而这些,对于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六名中国大学生而言,那都不是能称之为职业的工作。
胡静一说,以前她觉得管好自己就行,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别的事情,但在这次旅行后,她也想去做慈善。当她看到乔布斯的那句“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时,她不再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