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演员梁朝伟到上海复旦大学里座谈,不料却引发一场风波。原来当天应该留在课堂听讲的35名武警班学员被叫去维护现场秩序,结果前来上课的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发现人数寥寥,大发脾气,并在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发表文章,称“复旦世道变了”。
不是“世道变了”,也不是“大学世道变了”,而是“复旦世道变了”,张教授对身为复旦人的自豪和痛心,可见一斑。若以事情原委论,张教授生气是因为学生集体旷课;而学生旷课的原因是他们是武警班学员,有着较好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才被团委请去帮忙。而之所以要武警班学员出动,是因为学生会请来了梁朝伟与大学生们“谈梦想”,使得不少年轻人蜂拥而至,有安全之虞。我想,这一系列的关联,沟通衔接没做好可能才是主要问题所在,而校方事后的声明与道歉,也能足够令张教授稍稍解气。
然而,自张教授写出这句“如果不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不把学术研究当作重点,而迎合社会流俗,就走错了方向。孔夫子说过一句话:‘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的话后,人们围观的就不再是这件具体的小冲突,而是可以从中解读出的关于大学精神沦丧、学术理想失落,大学生从天之骄子身份跌落等种种含义。这些含义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加上日常所见所闻与经验的支撑,便形成鲜明的观点:30多名学生前去给明星压阵,或许有着特殊的情况不能完全证明复旦在迎合俗流;但站在批判大学迎合俗流的立场上,发生类似的事情肯定再正常不过了。
我的意思是,大学“不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不把学术研究当作重点”,确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实在用不了把它变成一大罪状,见脖子就套。何况无论是学者、明星还是官员、企业家,在大学里受到追捧都并不意外。这既因为学子有喜欢、追捧的自由,也因为大学本身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和对自身底蕴的信心。一所好的大学,从来不必担心被俗流压倒,也从来不会自命要去压倒所谓的俗流。它能吸引什么样的人,自然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梁朝伟既不是学部领导,又不是考评官员,教授何忧何惧何怒呢?林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