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留学潮应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推动力

2011年11月24日 13:14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加入到出国留学的大军中,留学低龄化是增长趋势。有观点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为让孩子逃避国内应试教育的苦海。也有观点认为,这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应该看到,此次留学潮的出现即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国内教育界在正规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拿出应对之策。

  教育不能固步自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和知识的获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像哈佛、耶鲁这样顶尖的大学,都在将自己所有的课程放到互联网上,在日益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全球教育市场中,高等院校在拼命重塑自我,想方设法招揽优秀的学生。谁赢得了这场竞争,谁就将赢得未来的世界。

  在对学校的选择日益市场化的情况下,我在中国观察到了以下趋势:

  ◆高考作为一种平等的象征将依旧保留,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由于能够承担其他教育选择,可以逐渐远离高考。这种变化已然发生,并趋于加快。

  ◆中国大学面临抉择:变革还是消亡。台湾教育当局预测,未来10年内,将有1/3的台湾大学会因入学人数太少而面临关闭。当一所大学毫无特别之处时,它将面临消亡的命运,毫无特色意味着毫无希望。

  ◆竞争有利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因为生存危机将促使大学采取更为迅速而有效的改革,改变目前由于垄断而形成的固步自封的局面。

  归属感无法商品化

  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我和丈夫会定期在暑期与那些留学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学生会面,了解他们在那里的学习情况。在一次会面中,我们曾询问,他们认为自己与那些在国内就读本科而之后又去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有何不同?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告诉我们,本科阶段是形成核心自我认知的关键期,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紧密的友谊都在这个阶段形成。因此,他们觉得自己在内心已美国化了,而那些毕业于北大、清华的同龄人则脱不掉中国本色。

  尽管知识变得商品化了,但是人类的归属感却不能被程式化和商品化。为了满足这一基本的需求,人们必须同世界观相似、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社团。团体将演变成为特殊的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它们就像博物馆的馆长或知识的守护者,引导后来者进入知识的殿堂。

  在美国,有一个词概括了这种趋势——品牌的“族化”(Tribalization)。比如,我自己是一个狂热的“苹果迷”,坚持使用所有苹果制造的产品,并为自己成为“苹果族”感到骄傲。当我们声称自己是某个族的一员时,我们便认同了那一族的基本价值观和体验,无论是它的做事原则或是一个特别“酷”的因素。教育者在谈论他们的学校时,越来越像在谈论某个品牌,如同在谈论可口可乐一样。在面临如此众多的教育选择时,我们如何下手呢?

  留学还是不留学

  不断加速的全球化步伐意味着,那些具有更多国际教育背景、海外工作经验和全球眼光的人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我支持中国孩子去国外留学,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同样,我也鼓励自己的孩子(他们在美国出生并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入学中国公立学校,以拓展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经历。

  何时留学海外取决于孩子对家庭的认同程度。孩子是否同家人相处了足够的时间,从而得以巩固家庭认同、传递世代相守的价值观并形成了所珍视的品格?认同感的形成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共同经历,也取决于那些经历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人通过早期经历所形成的东西往往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而长大后所形成的认同感却很容易放弃或更改。

  在未来,父母和优秀的老师将作为知识大厦的守护者。通过选择孩子所阅读的书籍、所浏览的网站,父母呵护着孩子的教育和民族意识。通过展现自己对待学习与困难的态度,父母也塑造了孩子的学习习惯。随着学子越来越依赖优秀的导师引导其进入研究领域,我们将看到,那些更富于魅力的学科专家将能够吸引到最顶尖的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专业选择可能不会因为这个教授是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教那门课的教师讲课是否富有魅力。

  行动起来迎接挑战

  为了保有竞争力,中国的大学只能寄希望于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氛围、认同感或校园文化。随着所有人开始思考所在团体有何种独特之处,人们或是感到沮丧而离开,或是为团体的核心价值所激动而紧密的团结起来。

  事实上,吸引力的大小变得越来越与学校的分数及排名无关了,美国的大学已经历了这一转变的过程。每一个中国的大学都必须培养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关乎学校的生存,而且也决定了在未来全新的高等教育经济中学校能否繁荣发展。它们必须吸引并留住在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有天赋和激情的优秀教师,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在一所中国学校里,最优秀的教师当中有一些并不是中国人。

  企业也应帮助教育者去筛选和传授知识,帮助教育者确定:学生最应该学习什么东西?在改革和进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学需要问自己:“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恰当?是否受欢迎?或者是否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年轻人的一个鲜明特点便是,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是恰如其分、引人入胜的,并且是有力量改变世界的。

  中国的大学必须起来迎接挑战,否则优秀青年们将纷纷求学海外,这将使中国未来的思想精英除了外表是中国人外,内心却是美国人、英国人或是新加坡人。(美 蒋佩蓉/文 林冰/译 者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席面试官)

  别把留学作为逃离方式

  “没有一个家长舍得自己的孩子没成年之前就离开家出国留学,其实真是无奈,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我国近年来留学低龄化及国外基础教育的优势时,身为母亲的周容动情地说。

  作为新东方资深留学咨询专家,周容发现,她接触到的学生其留学决定80%是由家长作出的,因为国内的好学校有限,竞争激烈,这种竞争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同样身为母亲的周容坦言,家长也不舍得逼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但生怕孩子一步落下,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她到现在还记得女儿小时候对她说过的话,“您天天这样管我,我的童年都没有幸福了。”虽然女儿早已长大,但周容回忆起来仍眼角发红,觉得当年太过严厉,也希望各位家长跟孩子多沟通、多鼓励。

  周容提到在美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活,教育更多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情。我国情况跟美国不同,教育需要家长来承担部分责任,但它不应该成为家长的负担,使家长形成一种虚荣的评价观——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需要有根本的转变,教育应关注孩子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像生活及学习上的独立性、心理方面的抗挫折能力等,这些素质是孩子独自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发展所必须的。

  让学生学得有尊严和个性

  学校如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孩子以受尊重和自主的方式学习,有哪个孩子还会厌学?他们会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周容讲述了去美国走访的几个中学的情况:“当学生学习存在障碍时,老师绝不认为是学生的问题,会觉得应该调整自己的方法。”当学生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会专注地倾听,并和他们一起分析和解决。周容强调:“重要的是孩子在寻求帮助时受到了尊重,不会觉得询问是没有尊严的事情。”

  周容还列举了在一个男校的见闻,男校在大家普遍观念中偏重运动,而这个学校提供了完善的绘画课、手工课等,校长非常自豪地给参观者展示男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他们有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学生喜欢和需要的都给予支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喜欢运动、绘画,无论哪方面做好了,都会找到自信,从而活得更健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非要一个模式,结果天才成庸才”,周容说。

  国际化人才需要有包容和欣赏的文化胸怀

  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学习,是希望培养国际化人才,周容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偏重文化上的包容力和欣赏的态度。“中国人心理上最瞧不起黑人”,周容语出惊人,她说在培训机构送孩子出国到寄宿家庭时,如果对方是黑人家庭,家长基本都会要求调换。

  周容认为,孩子越小越容易无偏见地融入和接受其他文化。但她同时也表示,这种留学低龄化最好以初中毕业为限度,因为这时国内的义务教育已完成,孩子的中文底子已基本打好,出国之后不至于丧失最初的文化本色。

  像美国,校园中有多种族的学生和老师,本身包容性很强。在国内如何培养孩子向国际化方面发展,周容建议:让学生多见识,包括广泛阅读和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去,让孩子因了解而认同。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引导,不要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给他们戴上有色眼镜,应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世界,培养孩子包容的胸怀和对事物怀有美好的眼光。

  学习是为提升自我而不是高考

  现在不少学校办了国际高中部,周容的态度是不欣赏、不支持。她认为不论是哪种教学体系,基础教育的理念都是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学生不论在哪儿上大学,都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都必须做好而不能逃离。

  学生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升入大学,大学应该让学生觉得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对今后有用。周容说在美国,大学不是分成好差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曾经有一位家长请她帮忙申请一所美国不知名的大学,而他孩子的成绩完全可能进美国排名前50的学校。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这位家长说据朋友介绍,这个学校的学生毕业后3个月内100%能找到工作,其中70%以上被世界顶级公司录用。“当然学校的特色可以有多方面,比如某一学科占优势,培养的人才有实用性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的特色和学生认同的原因。”

  在美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众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和发展的便利,尤其是公共设施。周容说,我国各个城市小区有众多设备更多是为成人准备的,能不能为孩子多创造这样的条件,比如适合孩子读书的图书馆、孩子活动的少年宫……

  国外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留学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途径,却不能是逃离基础教育的方式。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成绩,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的能力,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提供资源和尊重,让学生自由发展。(范瑞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