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武汉无操场“屋顶小学”凸显公办教育盲区(图)

2011年11月25日 09:3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武汉无操场“屋顶小学”凸显公办教育盲区(图)
学生们在屋顶上进行课外活动。本报记者 杨宁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透过武汉的“屋顶小学”,打工子弟学校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农民工在城市艰苦打拼,为自己,更为下一代。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同等教育。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公办学校需敞开怀抱,真心接纳农民工孩子;对已取得办学许可的打工子弟学校,政府需加强规范和管理,让这些学校真正达标。让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编者

  11月21日上午,穿过武汉市江汉区复兴五村的街道,走进逼仄的华安里社区巷子,在一栋4层小楼前,记者看见了被称作“屋顶小学”的凌智小学成才分校的牌子。

  成才分校,没有敞亮的大门,没有门房,更没有操场,只有在这栋简易居民楼里分割出的一间间教室。走进楼道,记者透过窗户看到,5年级的58个孩子正挤在2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另一面窗户外的半米处便是另一栋房子的墙壁。

  穿过不透阳光的房间,走上只容一个成人通过的楼梯,四楼的屋顶就是学生们的操场。在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着一根六七米长的旗杆,两个班的孩子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

  “在‘屋顶小学’上学,花费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小”

  据凌智小学总负责人孙红枫介绍,这栋4层小楼里有两个学校:红枫幼儿园和凌智小学成才分校。红枫幼儿园有100多名孩子,凌智小学成才分校有24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几乎全部是进城务工者的子女,父母大部分在附近工作,卖煤、卖面条、卖菜……

  凌智小学1999年获得武汉市教育部门颁发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当时位于江汉区高家台,一楼是菜市场,二楼就是小学教室,学生活动也在屋顶上。

  2008年9月,凌智小学搬到了站北新村,学生们在学校门前居民楼间的过道上升旗,分班轮流到学校屋顶做操。今年8月,站北新村拆迁,学校迁到了复兴五村华安里社区,目前只有一部分学生搬了过来,组成凌智小学成才分校。孙红枫说:“刚搬来的时候我们没那么拥挤,但原来同在复兴五村的贺家墩私立小学关闭,那一片的学生就都涌了进来。”

  目前,武汉市有14.6万名适龄进城务工者子女,其中12万名在公办学校就读,近3万名在民办学校就读。教育部门一般主动安排这些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但仍有不少家长选择让孩子入读民办学校。

  一位家长说,在公办学校,各种费用要高很多。此外,城里孩子往往要学习奥数、艺术等培训课,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往往承担不起。在这样的竞争氛围内,孩子容易自卑,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对于像凌智小学这样的打工子弟学校,汉江区政府给予了扶持。以凌智小学为例,“不管是学校的学籍管理还是老师的评先奖励,都和公立学校一视同仁,孩子们还有补贴。”孙红枫说。该校学费标准为每学期420元,每名学生每学期可获105元杂费补贴。从今年10月开始,“关爱城市流动花朵——爱心午餐”项目让凌智小学600多名孩子中的200名享受了免费午餐,午餐标准为5元每人,两荤一素。

  即便如此,凌智小学的办学经费仍然“捉襟见肘”。孙红枫扳起手指头算了一笔账:每名学生每年840元,凌智小学两个校区(主校和成才分校)共有学生约600人,小学一年总收入为50多万元。

  据孙红枫介绍,每年房租要花去12万元,剩余38万元需支付教职工工资、水电费以及其他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费用。目前成才分校共有教工24人,有的是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有的是农村校合并后的分流老师,有的是刚毕业的师范院校大学生,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

  “‘屋顶小学’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凸显了公办教育的盲区”

  10多年前,武汉拆迁了大量城中村,流动人口向汉口以北移动。于是,江汉区出现了约30所民办小学,高峰时有15000名小学生就读。当时,这些学校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6年多努力,江汉区解决了不少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读书的问题,孩子们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户籍限制,也没有借读费等门槛。”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汪建设说,但在一些地区,简易学校仍然存在。目前,江汉区大约还有5所这样的小学,近3000名学生就读,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在民办幼儿园和初中就读的孩子。

  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难题?在汪建设看来,“‘屋顶小学’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凸显了公办教育的盲区。”最终,孩子们还是需要被妥善安置到公办学校读书。“最多再用5年,就能让孩子们到明亮宽敞的校园里去读书。”汪建设说。

  一手创办起凌智小学的孙红枫则寄希望于社会的帮助。“希望城管部门能批准我们把这栋房子加盖两层,那样会宽敞很多;最好是有哪位好心人士有空闲的厂房能租给我们,让孩子们能走下屋顶升旗。这个学校办了12年了,我和学生们都对它很有感情。”本报记者 杨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