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1月29日电(记者 杨茜)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32岁的沈小琴坐在后排静静听着老师讲课,旁边位置上坐着她六岁的女儿小明月。
整堂课上,这位妈妈“同学”还举手提了一个问题,希望老师能讲得更细一些,让大家都能听明白。
在贵阳市二桥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沈小琴已经陪女儿上课一年半了。沈小琴从小在贵州龙里的农村长大,只读了几年书,从女儿学前班开始,她就开始“陪读”。最初,没有工作的她坚持送小孩到学校,有时来了就一直等到放学,和老师熟悉后,她开始静静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希望可以学点知识,然后找个饭馆打工。
下课时分,沈小琴告诉记者:“陪读,主要还是想学点知识。听课一年多,常和女儿一起听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等都知道,和女儿沟通起来十分容易,孩子作业完成得好,成绩也好。”
沈小琴听课班的班主任文兴霞说:有家长在场,上课的压力不言而喻,不过也有动力。一些家长在听课后提出问题,对于改善上课方式,的确有帮助。通过这种互动,老师在课堂上也赢得家长的理解。
学校负责人表示,沈小琴并不是唯一听课的家长,至少有三四位家长到学校听过课,有的求知,有的则是督促。(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