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少女离家出走事件频发 网络迷失现象如何应对?(2)

2011年12月01日 08:48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沉迷网络,出走竟成常事

  2007年一部名为《网络迷失》的电影,曾引起一股收看热潮。电影中,两个女中学生秦子和贝贝,相约离家,会见网友,结果被人绑架。从此,和网络有关的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被称为网络迷失。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迷失现象越来越多。今年7月,因考试成绩不理想,金华就有一名初二女生小翁和家人闹别扭,负气离家出走,跑到昆明见网友。

  小翁的父亲疾病缠身,母亲长期在外做生意,她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于是,她逐渐迷上网络,认识了很多网友,对外界充满美好的想象与向往,同时也渴望脱离家人的管教。所幸小翁出走的第二天,就在列车上被找到。

  青少年触网后,为什么容易迷失?“以前的青少年,对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比较容易因陌生产生恐惧感。而如今的青少年,因为网络的普及、通讯的发达,结果往往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距离,迷失于幻想之中。”专业人士解释,青少年正好处于迈向成熟期,往往逆反心理比较重,加上学习压力过重等原因,容易与网络的虚拟性结合,从而产生不符实际的幻想,乃至离家出走。

  专家将青少年网络迷失现象,归为4种类型:逃避型、报复型、向往型和盲从型。

  “从出走的青少年看,逃避型的网络迷失占大多数。”专家分析,这往往是因为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动辄对子女打骂、惩罚,使孩子为了逃避这种家庭环境,选择一走了之。

  相对而言,报复型的“网络迷失”更让人头痛。因为沉迷网络游戏,遭到父母的责怪后,开化人汪某的儿子怀“恨”在心,半年内竟离家出走10余次,害得父母亲不得不四处寻找。

  宁波有名初三学生,则因教师批评了他一句,就向网友讨教出走技巧,多次以出走报复老师。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每次在家人快找到他时,他就自己回到家中。

  向往型的网络迷失,多是对网友产生好感,想去会面,又怕家人不同意,就不告而别;盲从型的网络迷失,则是在网友鼓动下,因为好奇而一时冲动出走。

  迷途劝返,需要转变理念

  在平湖,曾有一名初中生小王,因父亲工作很忙,加上脾气暴躁,常常打骂他,于是小王沉迷网络后,多次离家出走。

  发生孩子离家出走事件后,小王的奶奶承担起照看的任务,每天接送照顾。小王的父亲,也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努力抑制暴躁性格,耐心加强与儿子的沟通。就这样,小王与家人的关系越来越和睦,再也没有出走。

  “离家出走,实际上是孩子对学校、家长教育方式不满的一种反抗。”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加强正确的教育引导,多和孩子平等沟通,这样才能避免孩子通过网络寻找慰藉,乃至迷失在虚拟世界之中。

  温州某学校的高一学生小陈,是一个老师眼中的“怪孩子”。在别的同学忙于学习时,他却每天偷偷上网,找驴友交流,一心只想成为一名旅行家。终于有一天,他悄悄离家出走,吃尽苦头后回家。他的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没有一味责骂,而是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遭遇,正确认识虚拟与现实的距离,使孩子明白要做旅行家,得先读好书。从此,这个学生开始沉下心来专注于学业。

  自称“中国狼爸”的家长萧百佑,曾写了一本《所以,北大兄妹》的书,介绍他把孩子培养成为北大学生的经验。

  “离家出走的孩子,离家的原因绝不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严苛、责罚,而是父母没有为家庭调出爱和善的底色……没有目的、没有方法、没有分寸的责罚,不是教育而是发泄。那出走的何止是孩子,破碎的何止是梦想。” 萧百佑认为,家长、学校只有真正转变教育理念,网络迷失现象才会消失。

  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网络正在影响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家长可以考虑同孩子建立一种更为亲密沟通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放弃权威和责任为代价。父母应当在大事上有所坚持和引导,同时最好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甚至是知心朋友的关系,能与子女展开对话或保持心灵上的沟通。另外,还要教育尚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不要碰到一些挫折、障碍,就觉得整个天都要塌下来,选择逃避现实。(记者 黄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