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教育领域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优质资源严重短缺(3)

2011年12月05日 10:0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原则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学习效果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紧密围绕未来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尽快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和方式。

  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促进内涵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当前,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必须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把教育工作的重心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今后,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教师、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在资源配置结果和教育教学质量之间建立正向联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引导和督促基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真正重视内涵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上来。

  围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完善促进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的结构会影响甚至决定教育功能的发挥。评价教育结构是否合理,有两个视角。从内部来看,主要依据是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是否大致匹配、发展速度是否协调;从外部来看,主要依据是教育的类型和学科专业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亦较突出,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我国教育的“短板”;二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资源配置为枢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同时要引导学校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切实增强教育的外部适应性,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学习效果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教育的规模、硬件条件等,仅是教育发展的外在评价指标,核心指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仅关注提高入学率和升学率、降低辍学率等外在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得不到真正重视。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在学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不仅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加强德育,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生存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教育资源配置的导向,确立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地位,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围绕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完善推进体制机制变革的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发展的成效,不仅体现为教育规模的扩张、办学条件的改善,还体现为科学的教育制度的建立,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教育制度。但同时必须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偏重规模扩展和硬件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滞后,已成为当前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必须尽快完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和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不断完善教育基本制度。

  围绕公平和效率目标,完善公正和充满活力的资源配置机制。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必然涉及公平和效率问题。公平的缺失,可能导致教育被“异化”,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效率的缺失,将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教育资源配置,必须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目标。要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保障教育公平;要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推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思路和举措,为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