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高分,上了北大,就是成功吗?
有专家认为,这些“成功样本”使教育迷失了本应带给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影响人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真有所谓的“起跑线”吗
现在的孩子都会唱改编过的一首歌:“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背唐诗、练习珠心算,上学后的周末奔走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能不累吗?
这样的累,与一个命题难脱干系——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曾是商业培训机构的广告语,让家长陷入无限的矛盾和纠结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对媒体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王定华称,人生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一生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不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这句话是谁喊得最要紧?是办学的人,因为背后都有利益支持的,都和利益相关。”他认为,要看到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关键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方法,要呼唤教育理性,而家长理性非常重要。
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任教的杜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针对“起跑线”,她认为:有条件应该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兴趣班。不必让孩子“起跑”得太早,家长应该摒弃注重小孩学前教育的观点,太过注重学前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家长,她也希望给女儿选择好的教育机构。毕竟一个好学校往往包含了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
据了解,目前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几乎都是为分数准备的,每参加一项运动、学一门乐器也都是为了升学的需要,孩子自然很难享受到运动的快感、音乐的优美。
北京市光明小学的校训是“我能行”,旨在培养在人生路上走得远的光明人。该校校长廖文胜认为,从根本上说,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即使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名校,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东西,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