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侯仁之:行走天下 守望大地(4)

2011年12月09日 17: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情系北京城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是侯仁之对北京城情有独钟的写照。

  北京城,是他居住了几十年的城市,也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城市。他对北京城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建设性的、成就卓著的;同时,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

  侯仁之对北京城的研究始自燕京大学。那时,顾颉刚教授创设的一门新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极大地激发了侯仁之的兴趣。侯仁之就读的是历史系,但是受到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他对这门走向野外的课程情有独钟。他担任了顾颉刚的助手,从此,把地理考察和北京地区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只是传统的沿革地理,虽然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创办的《禹贡》半月刊英文名称使用了“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这个名词,但是内容却仍然是沿革地理的。侯仁之此后的一些论文整体上也没跳出沿革地理学的圈子,但是他在尝试,试图将文献考证与野外的实地考察结合起来。

  1946年是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临行前,他带上了大量的北京历史地理资料,侯仁之说,他要“带上这些砖头瓦块,去学习建筑方法,构建历史地理的大厦”。后来,侯仁之又把这批“砖头瓦块”带了回来,如今还摆放在家中,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其中有《光绪顺天府志》、《日下旧文考》、《畿辅通志》等。

  侯仁之就学于罗士培(Percy Maude Roxby)教授任职的利物浦,罗士培是英国第一个地理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去世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剑桥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的达比(H.C.Darby),成为侯仁之的导师。达比是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也是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历史地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对他完成博士论文《北京的历史地理》很有启迪。

  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经过在英国的3年学习,他在学术认识上完成了一个质的变化。摆在侯仁之面前的任务就是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这篇文章很短,但是影响却是深远的,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科逐步被建立起来了。因此,唐晓峰认为:“侯仁之是旗帜鲜明地、系统地倡导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第一人。”

  侯仁之也是按照上述思路开始重新研究北京城的,同时他还参加到北京城的规划之中。1950年,侯仁之应梁思成之邀,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研究参考。于是,侯仁之写就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为海淀区的规划提供了依据。研究侯仁之历史地理“环境变迁”思想的邓辉教授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篇严格按照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范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

  北京城是如何起源的,原始城址在哪里?侯仁之研究认为,三千多年前永定河上的古渡口,相当于卢沟桥所在的地方,是古代太行山东路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这里的交通枢纽地位具备了形成城市的条件,但是由于易遭受洪水威胁,使得北京城原始城址出现在蓟丘,即今天的莲花池附近。从蓟丘,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京城,直到现在的新北京,侯仁之作了系统研究,写出了《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等论文。侯仁之的研究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确立,他从河湖水系、交通区位等地理特点入手,结合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吸收了考古学、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布局和城址迁移的全过程,这是侯仁之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创新。

  几十年来,侯仁之对北京城的研究,对北京城规划和建设的影响很难被准确地量化评估,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和他的研究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方法,一座古老的城市,一项前无古人、启示后学的学术成果。在研究中,侯仁之格外重视“地理环境”的研究,特别强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他把环境变迁的思想,推广到他所从事的整个历史地理学实践中。

  由于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成绩,侯仁之获得了美国地理学会(AGS)颁发的乔治·大卫森勋章。该勋章主要授予在太平洋及其大陆边缘地区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侯仁之是全世界获得此项荣誉的第六位科学家。此外,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GS)“研究与探析委员会主席奖”。

  侯仁之曾长期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团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组的顾问和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他关注着古都如何规划和建设,关心古迹的保护。北京西客站的选址,后门桥遗址的保护,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都有他的功劳。

  在北京一些地方可以看到侯仁之撰写的碑文,如《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北京建城记》、《北京建都记》等。

  今年是北京城建都858年,侯仁之在走过的一个世纪的时光中,为这座城市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一直在用真情默默地研究、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关注着这座城市的新发展。(特约撰稿 汤继强)(图片由侯仁之提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