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教委在京发布了《2010年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公报》和《北京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报》。数据显示,与2005年的上一次监测时相比,北京成年人的力量耐力和反应能力、老年人的柔韧性均持续增长,但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却呈回升趋势。
无独有偶,在今年9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0多年的下滑趋势首次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19至22岁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爆发力、力量、耐力等体质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究竟是什么导致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质持续下降呢?
原因一健身意识淡薄
12个篮球场上只看见十多个人在跳动,显得有些空旷;足球场上稍微热闹些,一帮热爱足球的男孩正在奋力疾驰,但稀疏的人影依然与偌大的体育场形成鲜明对比……这是记者本周在中央民族大学操场上看到的一幕。
记者来到篮球场边,一位正站在场边喝水的男同学引起我们的注意。据他介绍,自己是中央民族大学大二的学生,“我很喜欢打篮球,平时一有时间就会到球场上打球。”“同学都和你一样喜欢体育运动吗?”记者问道。“好多同学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上网玩游戏上,特别是在冬天。”这位同学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我每次来打球之前都会担心,球场上会不会有人在?我身边的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的很多,自己亲身参加运动的很少。”
随后,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名大学生,当问到“你们课余时间都会怎么度过”时,大多数人都表示:“上网呗!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网络解决……”
对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博士非常忧虑:“很多大学生长期迷恋于网络,从网络世界寻求快乐。这种快乐感被强化之后,就会减少他们寻求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等方式获取快乐的欲望。”
由此可见,体育意识特别是运动锻炼观念的淡薄,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重要因素。
原因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除了健身意识的淡薄,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尽合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的下滑。
“因为高中阶段课业压力大,很多大一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没有上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更是无从参与,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刚进大学时的体质状况非常差。”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师闫俊涛表示,“现在大学生营养过剩,精神与体力、学习与休息严重不协调,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比如我现在带大一学生的体育课,学生体质普遍偏弱,跑步都跟不上步伐。像男学生的1000米跑,以前的学生3分钟不到就能跑完,现在的学生4分钟还不一定能跑下来……”
学校体育领域专家、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说:“如果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上不能进一步完善,单靠大学生自身习惯参与体育锻炼难度太大。”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大一学生经过一年的锻炼,学生们的体质在大二时期基本能达到整个大学阶段的最高峰。
但到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质状况又会出现下滑……”
原因三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近年来,国内高校持续扩招。造成大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严重缺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的改善。据悉,1998年,全国大学在校学生有500万人,现在已达到3000万人。对此,周登嵩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一两倍,但体育场地却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很难实现。”
体育意识的淡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体育场地的缺乏,使得本该生机勃勃的大学生体育变得有些门前冷落。对此,西安外事学院羽毛球协会负责人张倩深有感触:“每逢新生入学时,体育社团招新台前总是一片冷清。学生前来咨询,当听到一个礼拜需要拿出时间训练时,很快便扭头离开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没有一个好体质,大学生在毕业后怎么去胜任工作和社会竞争?我们的大学生们,应该警觉起来了!”吴健博士表示。(记者 李元浩 实习生 张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