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校车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使得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凸显出来,引发人们对其背后问题的思考。
“车辆质量、超载、司机缺乏资质以及校车安全管理系统等问题,都只是造成安全事件频出的表面原因,它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其实是政府这些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否真正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来进行学校和幼儿园的布局建设,也就是政府是否贯彻了《义务教育法》当中提出的就近入学概念。”教育专家杨东平说。
近日,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就“如何破解校车安全问题”召开研讨会,多名专家对校车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一个学校的辐射半径是2.5公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学校开始布局调整,‘村小’大量被撤并,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就出现了。”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说。
袁教授介绍,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农村(包括县镇)普通小学数从521468所缩减到263821所,减少了49.4%;2000年至2007年,教学点减少了50.9%。也就是说,在10年时间内,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减少了近一半,其中县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是主要的撤并对象。
不少专家指出,布局的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投资效益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引起了大班额的剧增,增加了儿童上学的距离。“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虽然家校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既费时又危险。”袁桂林教授说。
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校车,二是建立寄宿制学校。
由于发展校车有见效快、成本低以及孩子能留在父母身边等特点,被国外很多国家采用。我国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投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校车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结果一些个体抓住了商机,用一些不规范的校车接送孩子。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
更令人痛心的是,近几年一些恶性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不少专家指出,由于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它的发展无法可依,问题更难解决,更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专家介绍,国外的校车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从未有学龄前儿童坐校车上幼儿园的,幼小的孩子更应该就近入园。
奕阳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守礼介绍,现在乡镇幼儿园民营化的速度快,它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下面的村和乡镇周边地区。“有的幼儿园规模大,一个幼儿园有三四百个孩子的现象很常见。这样的幼儿园收费也非常低,我在四川、贵州看到,这样的幼儿园通常一个学期的学费就300元。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成本运行这样大的幼儿园,它存在着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现在只要出了事儿就找局长、校长,他们也很委屈,因为制度建设不到位,责任主体不清晰,往往使很多教育机构或部门的领导成为替罪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李静波说。
袁桂林介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校车法,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
李静波介绍,美国的校车标准是上世纪60年代制定的,而我国的校车标准制定才刚刚起步,校车标准比较高。这是硬件标准,不难达到,我们差的是软件标准,比如驾驶员的资质、车上服务人员的资质、孩子的交接、停车地点等的管理,这些软的标准我们完全没有。
有了法律法规之后,还要有一套科学的运营体系。
“我们这么多年的体会是,一定要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社会运营的模式。”动力新跃北京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说,该公司一直在做校车标准方面的工作,近几年也在北京朝阳区进行校车系统的实验。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地共存在五种校车运行模式:学校自己购买校车运营、学校委托第三方运营、政府购买校车学校运营、政府建校车公司、政府委托给第三方成立一个校车车队。
从实践运行情况看,政府与运营方联合成立校车公司,统一管理的方式有着比较好的效果。
说到底,建立完备的校车体系只是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一个步骤,关键还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首先是要解决就近入学问题,在农村也是如此,从根本上减少校车事故发生的可能;当必须用校车的时候,要严格在科学、合理的体系下运行。”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说,政府制定了政策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比如学校撤点并校以后的安全问题,不能等问题来了我们却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