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媒体披露职校招生回扣现象:招一个学生给1200元

2011年12月12日 07: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要不是花大钱招来的学生被转到其他学校,老骆也不会主动向媒体披露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回扣现象。

  老骆原是一所公办技工学校的招生负责人,今年受聘担任民办学校杭州某汽修学校福州校区的常务副校长。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映说,今年8月,福建省大田县教师杨某为该校送来廖某等3名应届初中毕业生。“为答谢杨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给付了优厚的劳务报酬及个人往返车费计3860元,并给来校注册的3名学生报销了单程车费。”此后,“杨老师又将3名学生诱骗到一所公办技工学校再赚取招生劳务费数千元。”令老骆气愤的是,“拿一个学生骗取两个学校的劳务费,是一种诈骗行为。”

  然而,被老骆指控有“诈骗行为”的杨某却否认自己拿了两个学校的劳务费。据杨介绍,今年暑假他收到老骆助手陈某寄来的招生简章,就推荐了3名学生到该校就读。在征得陈某同意后,杨开着租来的轿车将3名学生专程送到福州。在学生报名注册之后,校方当即付给他每人1200元的招生劳务费,另外给他个人报销来回的客车票260元。但杨要求按事先约定的给其报销租车费用1355元。老骆坚决不同意,并指责其助手陈某乱承诺。

  杨某觉得这次招生,自己没赚到什么钱。他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从老骆那儿拿到的收入是3860元,其中招生费的一半1800元要分给一线的教师,租车费1355元,途中用餐及饮料花费185元,开支共计3340元。

  杨某说,他在招生方面的开支还不止这些。“过了一段时间,我送去的3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招生材料上宣传的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要求退学,让我出面和学校交涉。我不得不再次从大田赶到福州找老骆,他希望我尽量动员学生留下来,并许诺给我报销上次的租车费。但是,老骆说一套做一套,背后又花钱收买学生,给每个学生报销了单程车票,还退了400元住宿费给他们,并答应给学生招生费,让他们去拉其他学生进来。当我提出报销租车费时,老骆却让我找学生要,并刺激说‘你有本事把学生带走’。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把3个学生介绍到一所公办技工学校。”杨某表示,他没有向这所技工学校要任何报酬,而是让该校免掉了这些学生的住宿费。

  杨某的说法得到了3个学生的证实。今年16岁的学生廖某说,他们也知道招生过程中有回扣,于是他们和老骆谈条件,拉来了两个同学,这样他们就不用交住宿费和书本费了。可让老骆郁闷的是,他们转学后,另外两个同学也跟着走了。

  老骆诉苦说,现在生源越来越少,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大家不得不花钱“抢”学生。今年福建对新入学的中职学生一律免交学费,这样学生“跳槽”就更方便了。他们不用带档案,也不用录取通知书,就可以转学。有的学生在两个月内就转了五六所学校。

  自称“做了十几年招生”的老骆说,招生费年年看涨,而且社会上形成了专业的招生团队,他们和一些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联系,哪个学校给的招生费高,就把毕业生推荐给哪个学校。据老骆透露,招生还有“团购价”,比如招一个学生给1000元,招10个学生每个给1200元,招100个学生每个给1500元。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扣,招生人员往往会把几个人招来的学生合在一起“卖”给某个学校。

  同样做了十几年招生的杨某也感叹“现在招生是越来越难做了”。据这位即将退休的小学语文教师介绍,他从1995年开始兼职做招生,并在县政府附近租了个地方开设“招生咨询处”,每到春季先向各初中校要毕业班学生名单,然后雇回乡大学生给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打电话推荐中职学校,同时也让初中班主任介绍学生。而省内各大中职学校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请他帮忙招生,招生费从最初的两三百元涨到现在最高1800元。他最多的一年招了30多个学生,而今年只招了3个。

  为什么中职学校要花大力气招生?老骆解释说,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招不到学生,就意味着学校要倒闭。对于民办学校,收入完全靠学生;而对于公办学校,财政是按学生数拨给学校经费的。按照目前这么高的招生费,招一个学生,第一年是亏本的,第二年勉强保本,第三年才可能赚钱。

  据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介绍,福建省共有300多所中职学校,其中民办学校约占20%。由于初中应届毕业生减少,加上民办学校投入不足,2010年民办中职学校比2009年减少了7所。

  早在2006年,福建省教育厅就发出《关于严肃招生纪律坚决禁止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送收“回扣”问题的通知》,严禁采取送“回扣”等手段进行抢拉生源的违规招生行为。此后,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招生前都再次发文重申,但送“回扣”招生的方式在一些中职学校依然存在。本报记者 陈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