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式间,一定存在一个“快乐的中间值”
就在一个月前,本报采访了“狼爸”萧百佑。引发广泛争议的他,有3名孩子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在他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高压严罚的“打孩子的传统教育方法”。
这与“村头树”所持观点,恰恰相反。
实际上,在所谓赏识教育与棍棒教育、所谓传统与现代、所谓中式与西式的不同教育理念,因时代发展而碰撞到一起的当下,许多家长对教育之路有着共同的焦虑。因此,只要是与教育相关的话题,近来屡屡跃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热议,哪怕只是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画在笔记本上的10多页“斗妈”图画,这样挺小的一件事。
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这样的思考,无论东西方,其实都走过了极为相似的路。
上世纪90年代,作家郑渊洁编了10本家庭教材当中学课程,让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就退学在家。此举曾引起轩然大波。而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纽约时报》一则讲述“孩子不上学、与父母共同旅行来接受家庭教育”的真实故事,也曾激发热议。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家庭教育被视为一种相当另类的教育方式,很多读者担心这种“自由放任”的教育理念,会让子女未来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甚至直到1993年,这种父母自教的教育方式,才被美国50个州定为合法行为。如今,家庭教育已渗透到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而如今的郑亚旗,曾以修电脑维生,创办过摄影工作室,也参与了郑渊洁的事业。郑渊洁告诉本报记者:他认为自己是合格的父亲。
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答案至今半晦半明。而无论如何,开始积极探寻更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思路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今年1月,人称“虎妈”的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铁腕”手段把两个女儿送进名校的案例,在美国兴起了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不少教育专家尖锐质疑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倒退。而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埃德华多·奥乔亚说,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虎妈”的故事也引发了他对家庭教育的思索:“我和我妻子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我希望严格一些,她却希望随性一些。我对‘虎妈’的方式表示理解,但我认为她做得过分了,在两种教育方式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快乐的中间值’。”
向左走,向右走,还是向中间走?抑或另辟一条路走?无论如何,教育不止一条路,这个广大家长的普遍认知,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
孩子不同,秉性、天赋各有不同。考验家长智慧的更确切问题,或许应该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适合自家孩子?
而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逐渐完善。
需注意的是,两个月前国内某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之类新闻,人们从中已明白,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是两码事。不管选择何种方法,选择哪条道路,明确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而不是教育者自己的功利心。所以,正如“村头树”所说,“女儿只是一件事例”,只是真实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家长们能够反思,效果就算不错”。(记者 李爱铭 林环 梁建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