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揭校外辅导班背后利益链 熟背难题扼杀创新潜能

2011年12月14日 08:3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今天的孩子还有童趣吗?

  回答一定是犹疑而含糊的。因为,现在“流行”校内减负校外补,不上学的日子,孩子们大多在上辅导班,或是在赶往辅导班的路上。

  “为什么孩子要上那么多辅导班?”家长的回答简单却耐人寻味:“因为大家都在上。”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家长和他们的孩子陷入这个怪圈?

  今天,本报刊登一位带着孩子奋战在升学洪流中的家长写的信。应她的要求,我们隐去其姓名。她的经历和思考让我们看到,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之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搅动得人们“心神不宁”,被迫“随波逐流”。

  这一切都以孩子的未来为名,却充满了阴谋和利益。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在陪伴孩子“小升初”的两年中,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接触了很多像我一样从起初的茫然、中途的无奈,到最后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小升初”洪流中的家长们。目前,在陪伴孩子迎战中考过程中,我再次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继续奔波于课外班的身影,这四五年来的亲身经历和观察给了我很多体会和思考。

  A 家长互相吓唬 只为孩子报班

  2007年9月,在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经朋友多次劝说,我开始上网寻找北京市比较出名的“奥数学校”。第一站,就来到了“学而思”的接待台。

  初次接触的直观感受是,这个学校的招生流程很“科学”。例如,它有一个植入“电子排队信息系统”的接待流程,接待人员的主要工作流程是:第一,了解学生和家长基本信息,为学生建立教学档案;第二,向家长提问及对孩子简单笔试,初步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判断孩子适合的奥数班级别;第三,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师资和题库等教育资源,如果家长还在犹豫,工作人员就会举例说明“某某学生经过他们的培训,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最后再告诉家长非常适合孩子的某某班只剩下1—2个名额,敦促家长尽快报名。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现场交钱,甚至同时报不同科目班次,一次交几千元报名费。

  为了吸引家长并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设有退班制度和听课制度。家长在长期跟听的过程中,渐渐熟悉并经常互相打听辅导班信息。期间,部分“专职”抓孩子课外班的家长往往成为消息的源头,他们经常向对“小升初”行情不够了解的家长们介绍经验。这些消息对日后家长进一步选择辅导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消息散布得越广,家长心里越没底,越希望多报班、报好班,最后形成一种“家长吓唬家长,只为孩子报班”的氛围。

  更有甚者,很多家长联合起来聘请“热门教师”走穴,比较受欢迎的教师每个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都被各种课排得满满的。这些热门教师不仅负责指导孩子学习,也同时负责帮家长递交学生简历、通报考情。

  B 跟风考证 违背教学规律

  除了奥数外,“英语”也是重点科目,在教育部明令禁止小学生参加“公共英语”考试后,各种名目的英语证书很快成为家长新的选择。其中,以英国伦敦三一学院“三一口语”等级考试和英国剑桥大学“KET/PET/FCE”系列证书考试最受追捧。

  拿FCE来说,这是当中级别最高的综合英语考试。据授课老师介绍,它的难度基本可以达到雅思6.0水平,题型复杂,涉及税务、离婚、经济危机等小学生阅读中文相应内容都很难理解的题材。这样一个完全不适合小学生英语教育的证书考试,为什么会成为许多高学历家长都接受的备考目标?

  首先,北京市的部分小学生有过长期海外生活和上学的经历,极少数“小海归”经过一定的训练能够把这些优势体现在证书考试能力上,偶然考过FCE的孩子,凭借这个突出的特长被市重点中学录取。其次,培训机构将这些特殊的故事编成可供推广的“案例”,并通过教师、接待员、部分家长及网络平台宣传,从而影响家长。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多赢得一个被市重点学校面试录取的机会,甚至在没有真正了解证书的考察内容和难度的情况下,为孩子选择了针对证书考级的辅导班。授课中,为了提高分数,某些教师甚至会要求家长专门带孩子去伦敦旅游,速成一个“海外背景”,以便于能够用英语发表关于“英式建筑”的见解。再次,英国伦敦三一学院等证书机构逐渐注意到中国市场的价值,专门在国内教育界寻找证书推广代言机构,建立“定点教材发行机构、师资培养机构、考试举办机构”等一套体系,中间的口语面试都是由刚刚经过短暂培训的考官队伍仓促上阵。考试过后,孩子无法完全表达考试的难度和特点,少数孩子通过考试的例子使家长难以客观地认识到,这种考试不仅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更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尽管支付了高昂的培训费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达到目的的学生家长只是极少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