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我国18所著名高校的20门公开课被教育部通过“爱课程”网、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公开展示。截至12月9日,“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三个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页面访问数4.08亿次,20门课程点击量415.5万次,网民评价9500余条。其中,《千古名月》、《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演讲与口才》、《现代礼仪》、《王阳明心学》等课程位列各网站点击率前茅。网友纷纷评价:“高校的厚实围墙悄悄拆了”“中国迈向教育公平的一大步”。
然而在赞许之余,公众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就此,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说:“目前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快还会有新课上线。未来,将更加精彩。”
如何从“讲座”到“公开课”
“看了之后怎么觉得更像讲座,这是真实的大学课堂吗?”看完北京师范大学的《千古名月》公开课之后,网友“戴眼镜的松鼠”不禁心存疑惑。
很多网友反映,看过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人会发现,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几乎全部都是课堂实录,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部分课程却有些不同,课堂更像是讲座,上课更像是演讲。“戴眼镜的松鼠”说,我们希望看到真实的大学课堂,有讲课,有交流,有互动,而不仅仅是听一堂讲座。
颇受好评的公开课《王阳明心学》的主讲人浙江大学董平老师坦言,公开课是在一个摄影棚录制的,和日常上课的确有差别。“通常一节课40到50分钟,但公开课要求30多分钟,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就要有些调整。另外,在教室很自然,而且我喜欢经常在黑板上写字,但这种环境下就要求你使用电脑等。”
对此,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说,教育部目前并没有针对如何录制视频公开课提出具体的要求,是采取在大学课堂上实录,还是在摄影棚录制,各个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权。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陆国栋则表示,“采取录制、后期制作的方式,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开课的质量。”
线上线下互动如何加强
有观众指出,视频公开课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师生互动的缺乏。很多网友看完公开课之后,希望主讲老师解答疑问。但是,从教育部视频公开课的主页上,除少数网友之间进行讨论之外,很少能看到主讲老师针对网友提问的回复。
董平每隔几天都会在网上回答网友的提问,他呼吁主讲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多和网友互动。“古语讲‘教学相长’,我从网友那里得到很多启发,网友的很多问题是自己平时没有思考到的。”
南开大学《六大名著导读》的主讲教师陈洪表示,当前技术条件下,互动的缺乏也是无可奈何的。视频公开课本身具有大众传播的性质,它使上课没有了门槛。但事实上,大学里的很多课程都有它自身的体系,你需要先上完这门课再去上另一门课。“让老师去回答各个层次网友的问题,这在操作上也不现实。”
对此,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众有线上与线下互动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提问、交流互动不同的是,目前,大学视频公开课并不承载这个功能。该负责人也指出,教育部提倡老师们同网友进行线上与线下互动。
要避免单纯追求点击率
网友的评价总是不留情面。记者看到,与目前高校实施课程评估只打分,较少直接提意见相比,公开课的网友学生可没那么含蓄,而是直言不讳地现场评课。陈洪老师的《六大名著导读》被网友评价为“讲得好,有丰富的内涵,思路非常清晰。”而一位颇具名气的教授的授课就被网友批评为“只有华丽辞藻,没什么实际内容,她的名气都是被媒体吹出来的。”
无疑,视频公开课成为一枚试金石,成为督促教师,尤其是那些“大腕”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契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介绍,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名师名课放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下,充分体现学校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学科特色和精湛教学水平,为造就一批名师、名课创造机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从课堂规律看,教学追求的不是轰动效应和点击率,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都用点击率排行,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娱乐化。如工科的公开课,就远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开课,观察国外名校公开课,点击率很高的也就那么几门。熊丙奇强调,网络公开课,其实就是现实课堂的反映。如果大学普遍重视人才培养,何愁没有精品课程?又何愁名校公开课不受到网友的追捧呢?赵婀娜 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