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曾经:自闭尖子生竟失控裸奔
而今:敢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自小被父母视为骄傲的阿伟(化名),如今却让家长非常头痛。“如果不是当时一味夸奖他,给他那么多压力。估计他现在也不会这样。”提起阿伟,他的母亲王女士不禁叹了口气,哽咽说道。
从小到大,阿伟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他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每次公布成绩都被老师一再表扬;他也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娱乐。在同学的眼中,他则是学习的典范,多少羡慕的眼光常年聚集在他身上。
阿伟显然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在他眼中,学习便是生活的全部。他从不跟其他学生出去游玩,觉得这是浪费了时间。渐渐的,他与周边的人逐渐疏远,每天过着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生活。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大学。当时高考模拟考试阿伟闯入了学校前十名,本来可以报送北京大学,但阿伟的父母担心他离家离得太远,无法适应,便给他报了中山大学。阿伟也如愿以高分考上了中山大学。但这时父母发现,阿伟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在学校的独立生活,令阿伟觉得极度不适应。虽然他在大学成绩依旧名列前茅,但由于长期独自一人相处,他已经无法正常地与室友或同学交往。他常常回避与人交往,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失态,怕与别人目光对视。后来在熟人面前,他也常出现类似现象。
“他跟我说,自己常常感到很焦虑,好像很多东西塞在脑子里,脑袋很胀,但他又不知道怎么释放。憋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甚至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无法在学校呆下去,说想死的念头都有了,有一次竟然在校外裸奔。”王女士回忆道。
在经过数月的心理治疗之后,如今阿伟已经返回学校读书。但他离完全回归学校和社会,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坚持走下去。他仍然得靠吃药控制病情,每个月也需回到治疗机构接受心理疏导。但如今他经常到心理工作室当义工,也敢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案例2
过去:学校像个恐怖的牢笼
现在:考试不及格也很释然
绝大多数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因出现恐惧、自卑等各种心理,根本无法与正常的同龄人一样读书。此时的学校,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一个令自己倍感痛苦的牢笼。
晓燕(化名)便是这些辍学孩子中的一名。在此之前,她一直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她的妈妈张女士还一再期望她能考上北大,“想都没想过她居然会不肯上学”。
按张女士的说法,高中以前晓燕的成绩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她也很乐于上学。直到考上重点高中后,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她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优越感。
学习压力逐渐加大,晓燕曾许多次要求转学,但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张女士根本没理会晓燕的想法,只是一味安慰她好好读书,一定能再度领先同学。
后来晓燕逐渐发展到一进教室就感觉胸口发闷、心慌、出虚汗、烦躁不安,甚至肚子痛。张女士曾多次带她到综合医院就医,检查都没有什么异常。无奈之下家长只能求助心理医生,但此时晓燕的抑郁症已经较重,暂时无法再去学校读书。
“学校就像一个令人恐惧的牢笼,我真的不想去。只要能不去,爸妈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提起学校,晓燕痛苦地形容。
在接受心理治疗数月后,晓燕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开开心心上学了。说起她的变化,她妈妈如此形容:“以前她觉得考试一定要考九十分以上才敢跟我说,现在就算不及格,她也很轻松,没有压力。小孩子确实不应该有太大压力。”
案例3
那时:富裕家庭催生问题孩子
此刻:家长不再寄予过高期望
初次在甘露春天心理工作室碰到小芳时,只是觉得她是个很爽朗的女孩,并无法将其与“抑郁症”联系在一起。她喜欢和其他人开玩笑,说话时很大声,高高的个子令人觉得她很有“大姐大”风范。
只是,当别人跟她有争吵令她感觉“不爽”时,她便开始发作。她会情绪激动、乱砸东西、大声骂人,甚至大哭撞墙,此时周围的人拦都拦不了。若她爸爸在一旁,也只能轻轻捂住她的嘴,将她拖到一个角落好好劝慰。“打或者骂她只能令她情绪更加激动。”
在工作室里,心理医生发现,小芳并不是简单的“叛逆”,而是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她集中注意力比较困难,记忆力减退,一遇到跟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有人顶撞她,便会出现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究其原因,或许是跟小芳的家庭背景有关。如上所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小芳一直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父亲的成功,既带给了她物质上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又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而父亲将小芳送到纪中三鑫学校读书这件事情,只能说是导火线,绝非引发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经过数个月的心理疏导,如今小芳已经愿意上学,但因抑郁症产生的不稳定情绪,仍时常困扰着她,令她倍感难受。离完全治愈,她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途需要走。但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她的父母最终明白,给予孩子太多期盼,或许反而会害了孩子。 南方日报记者 游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