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语文课本的孩子。记者 刘鹏 摄
《收获》杂志编审痛批教材,表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21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11年十大语文错误,看着故宫那面写着斗大文字的“撼祖国强盛”锦旗,着实让人汗颜。如今的语文教育是怎样的情况,老师、家长又有怎样的看法?国外的语文又教些什么?我们为此推出这组特别报道,供您参考。
细数语文教材几大“罪状”
错误一 教材败坏学习胃口
从教材上看,语文教育严重“非语文化”,无疑,语文需要德育,但德育不是说教。
教材败坏学习胃口 “以中国文化中最为经典的花花草草而言,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于花草的认知已经成为一种散发着清香的传统。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不是引导学生欣赏花草的美丽,而是在花草这个符号上寻找道德寓意。这样忽略本体的拔高、升华,只能让孩子们与语文越来越远。”
错误二 随意篡改文本原意
语文教材随意篡改文本原意,其中一些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只是取了原作一个写作主题。“不只是朱自清的作品,安徒生作品《一个豆荚里的五颗小豌豆》中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颗小豌豆》,但那是颗‘做好人好事的雷锋版小豌豆’。”
错误三 教材选文水平偏低
教材选文水平偏低,“有些教材的文章摘选自报刊和文摘,从语文的意义上看,没有什么水平可言。一些课本上的名言很多是编者自己编的,还要求学生必须背诵。”
错误四 贬低了孩子的智力
“有一种说法,编写‘教材体’是为了适合小学生阅读,我认为这是编写者在贬低孩子的智力。”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瑞典名著《骑鹅旅行记》50多万字,女儿两天就看完了,而且记得很清楚;《安徒生全集》4卷女儿都看了,内容几乎都记住了。
叶开:重灾区就是在小学和初中
语文教材引发的争议近几年连续不断,近日《收获》杂志编审叶开又将矛头指向语文教材,细数几大“罪状”。此前他曾发表过十多篇关于语文教育的论文,今年他的专著《对抗语文》也正式出版。昨晚,记者拨通了叶开的电话。
语文教材什么样?文学性忽略,德育性拔高
叶开的女儿目前正在上六年级,在上海这相当于初中的水平。叶开表示,语文教材的重灾区就是在小学和初中。
叶开说,现在“语文”这个词已经被打上了“科目”、“应试”等等标签,“这个词的含义很多,广义上应该指文学、文化、思想。我很遗憾,我女儿现在的教学条件比我小时候要好多了,但现在的教材根本没进步,甚至在退步!”
叶开告诉记者,许多课文都把文学的美感破坏殆尽,教材的编者自以为是,把一些价值观强行并生硬地加入到课文中。他直斥这种行为是“低劣”。叶开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巴金的《鸟的天堂》中,‘明亮’一词改成了‘光明’一词,这种删减和篡改在语文教材中太多啦!”
语文教材怎么编的?教研员当专家,按主题编课文
“所有教材的编者都不是语文专家或学者,都是教研员,这些教研员根本不代表学术水准。”叶开说,教材中的课文是按主题划分,而每一个主题都有明确的数目要求,“爱国的多少篇,外国文学的多少篇,古代文学多少篇,这些都是规定好的数字。”叶开称,有些课文甚至连逻辑都说不通。“我们的教材不是人性化,反而是‘物性化’。它告诉你要做栋梁、做鲜花、做红领巾,就是不让你做人,而为了这个目的,编者可以用各种手段来编课文。”
不过叶开表示语文教材的问题并不应该完全归咎于编者,一些作家的作品被选入教材后被删改得很严重,但他们并不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