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汉语四六级”考试别只强调现实功用性

2011年12月26日 10:1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4日,被网友称为“汉语四六级”的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开考。专家表示,“汉语能力测试”旨在以考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扬子晚报》12月25日)

  汉语有了自己的评价系统了,现实意义毋庸置疑。相信通过这种考试,能逐步提升汉语影响力,加深人们对于汉语的认同和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

  不过,作为一项刚刚开始的语言能力测试,似乎还是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多一些文化、多一些趣味、多一些品位,而不是流于沉重、僵硬和刻板,甚至刻意夸大其现实的功用性。

  这一点,从网友戏言的“汉语四六级”的称谓,也可窥见一些端倪。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一测试,其实还是隐隐然以英语四六级作为某种参照系的。

  这样的理解显然有些过于简单了。汉语的魅力一方面体现在指事表意,即工具性上面;另一方面,更体现在人文性上面。无论设计多么严密的考试,恐怕都很难真正考得出中华文化那片难以言喻的深情。我们凝望着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千年以降,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这样的精神风华,如何能够经由考试而抵达?

  即便以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而论,考试也只是诸多实现路径中的一条,而非全部。如果我们将“汉语四六级”的现实功用不恰当地放大,甚至与现实世界的就业等目标联系起来,很难想象这一测试的最终走向。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预期的,一旦考试成了目的、成了一块敲门砖,则复兴母语文化之类的宏大理想不免落空。(胡印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