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12月12日,江苏丰县校车侧翻;12月24日,云南广南县校车坠崖,每一次事故都有多名孩子死亡。校车染血,让它成为这个冬天躲不开的话题。这种在发达国家平平常常的学生专属品,在我国还是少数高规格学校才配备的奢侈品。即便在北京,有校车的学校也是少数,特别是在拥挤的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根本没有校车,家长们合作自备的各种“校车”才是绝对主力。每天早晚高峰,学校门口挤满各式各样的山寨版“私家校车”。四个轮子的轿车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相当比例的“私家校车”由三轮车、自行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等构成。设备简陋的小车,成为北京学生们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普通市民惟有用自己的坚忍与付出,为孩子构筑上下学路上的安全。
下月,中小学将迎来寒假,各种山寨版私家校车的家长们将又能暂时舒口气了。
孩子站在送餐小车上上学
早上7点30分,方庄路西侧的芳星园小学门口人头攒动,孩子、家长,送学人流将学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送孩子的小轿车并不多,大量的是各式两轮或三轮小车。李大爷特意在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上贴了张条——“自用接送孩子”。老人家这车购置的时候花了两千多块钱,小车还花了400块钱做了简单改装,在后座加了篷子,小孙子坐在里面能避风雨。李大爷说,车主要用来接孩子。已经74岁的李大爷以前只能步行陪着小孙子赶公交车,感觉太累了;打出租车倒是舒服一些,但是经济压力有点大。现在,李大爷每天操心的事,就是把三轮车的电池卸下来,搬回家里充电,对他来说,这也是挺费劲的力气活。
和李大爷比起来,周大姐的小车就要简陋很多。通常,在家长们自己装备的此类简陋“私家校车”上,孩子们的座位都安排在车后座上。但是周大姐的孩子却是站在车上——电动车的电池之上。周大姐的双手握着车把手,双臂护着孩子。后座上是一个泡沫塑料做的大箱子。家住木樨园的周大姐,和丈夫在北京创业,经营一家小餐馆。餐馆兼送外卖,小车后座上那个泡沫塑料做的大箱子,就是用来装盒饭的
周家只有一辆两轮电动车。每天,店里的伙计需要骑着它去送外卖。而到了上学放学的时候,又需要用它来接送孩子。箱子每天都放在车上,孩子自然只能站在车上。
条件艰苦,周大姐却很乐观,“孩子站在前面挺好的,我能用手臂护着他,坐在后面啊,我反而觉得不安全,说不定,丢了都不知道呢。”
路上半小时全靠军大衣
北京市西城区涭水河小学,位于宣武门内大街西侧。涭水河小学北面不远,是著名的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下午3点30分,实验二小门口,小轿车鳞次栉比,把新文化街堵得动弹不得。而涭水河小学,正门对着的是狭窄的胡同。这里没法停靠小轿车,但拥挤程度一点不逊于新文化街。
胡同实在是太窄了,普通的三轮车都难以骑进来。于姐好不容易把车骑进了胡同,停在校门边。孩子出来得比较晚,她等门口的家长们渐渐散去,特意把车又向校门口挪了挪,为了让孩子少走几步路。
她的电动三轮车后座没有架篷子,属于“敞篷车”。于姐自己穿得很严实,大衣、手套、帽子、围巾。孩子坐后座,没有防风装备是经受不住的。于姐家住在角门附近,距离宣武门至少半个小时路程,孩子的保暖很关键。
于姐的办法就是“军大衣”。这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行其道的御寒衣物,如今已经不多见。但于姐随车带着一件,“也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我们小区的车库比较矮,给小车装了篷子的话,就停不进车库了。”
女儿小雯一冲出校门,于姐就赶紧给孩子穿上。上五年级的小雯,个头不大,整个人几乎完全被裹在军大衣里。
“妈,咱出发吧!”小雯叽叽喳喳,军大衣、三轮车,这些简陋的装备,已经让她的上下学之路充满温馨和满足。
多是白发老人接送独生的孙辈
早上7点10分,天开始亮了。
朝阳区管庄路上,喇叭声与嘈杂声混成一片,拥挤的车道上趴满了汽车。
62岁的刘大爷骑着三轮车穿过朝阳路拐进了拥挤不堪的管庄路。他绕过慢慢行驶的汽车,躲过在车流中穿行的家长和学生。在一个坡道上,他使劲一蹬,骑上了人行道。再向北一百多米,就是刘大爷的目的地管庄中心小学。
刘大爷的三轮车经过改装,在原本可以拉货的位置上安装了一个军绿色的篷子。“其实路倒不远,但是又是早起又是过马路的,我们都不放心。”小三轮车在一个十字路口向左一拐,在距离大门还有二三十米的地方,刘大爷拉住了车梁上的刹车杆,“过不去了,前面全是人。”刘大爷慢慢下车,打开篷子前的小门,小智探出了头。
与刘大爷一样,送孩子的家长中不乏满头白发的爷爷奶奶,而电动车、人力三轮车、电动三轮车也成为他们主要的接送工具。据记者粗略统计,在7点至8点的一个小时中,使用电动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的家长,有近百位。
一辆红色的电动三轮车停在了校门前,三轮车的车斗里安了一个黄蓝相间的棉布篷子。家长跳下车子,拉开篷子与三轮车的锁扣,向后一掀,黄蓝相间的棉布篷子折叠在一起,一个小男孩穿着大衣坐在里面。“这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像不像敞篷的跑车?冷的时候就拉上,热的时候就拉开,比那种扣上绿篷子的三轮车好多了。”这位家长说,他和妻子轮流接送孩子上下学,有的时候要向单位请假。“都是独生子女,交通状况复杂,孩子年龄又小,家长们只能接送。”
三个孩子膝盖顶膝盖坐进三轮车
下午3点,东城区的新开路东总布小学门前,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拥挤在那里。气温降低,家长们在校门前或搓手取暖,或来回走动,时不时地向校内望几眼。
3点10分,学生们列队出现在校门处,刘先生和其他家长围了过去。他接过孩子的书包,放在电动车的踏板上,替孩子穿上一件厚厚的羽绒服,用帽子遮住耳朵和脸,再哈下腰将两个防风的皮护腿绑在孩子腿上。“这俩护腿都是特意给他买的小的,要不电动车一骑起来太冷了。”在刘先生的周围,停了二三十辆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还有十来辆汽车把胡同堵得严严实实。
放学后,学生走出校门便开始寻找接自己的“专车”。一辆小型的三轮车旁边很快就聚集了3个孩子,骑车的男子接过了他们的书包,把他们抱上了三轮车。车斗里显得非常拥挤,3个孩子膝盖顶着膝盖地坐在一起。“都上班没有时间,孩子又小,我接自己孩子的时候,捎带脚儿把邻居家的小孩也接了。住的也不远,骑车几分钟就到了。”男子费力地推出车,一歪车把,沿着胡同向西骑去。
也有拉客的电动三轮车接送孩子。一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家长租了我的电动三轮车,让我负责专门送他的孩子回家。”另一位男子在离校门三十多米远的地方,插着手坐在电动三轮车的后座上,“小孩6年级了,他父母上班没时间,我退休了也没事,一直都送他上下学。”这位男子说,有个校车当然好,家长也省事,孩子也不遭罪,要不冬天冷夏天热的。”(孙毅 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