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独木难支”
“我们这些打工者整天忙碌,顾不上子女的素质培养,孩子初中毕业就跟父母一样打工,经历一样的人生。我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改变命运,就要提高素质。”在农民工王天鹏看来,“知识改变命运”绝非读书就够了,“我信奉蔡元培的话:‘用艺术代替宗教’,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太重要了。”
其实,跟王天鹏有同样想法的农民工家长还有很多。在俊英小学,记者对农民工家长随机发放了数十份问卷,结果显示,虽然有90%的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很有好处,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仅有1%的家长会带孩子参加艺术学习。不少家长提到“培训地点太远”或“没时间”等理由。
“寒假准备怎么过?” “做作业,看弟弟。” “除了这些,你最想干什么?”“我想上舞蹈班,就是学费太贵了,上不起。”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周末都选择了“宅”在家。
杨俊英无奈地表示,民办学校面对农民工子女的艺术梦想,实在是“独木难支”。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最大的不足就是在孩子的素质教育方面,比如艺术教育硬件设施落后,艺术师资缺乏等。俊英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音乐等课程,但没有专职老师,全校22个老师每人“身兼数职”,就连她本人也同时教授两个年级的语文课程,更不用说花钱请专业老师教授孩子艺术特长。
她告诉记者,以前曾有很多高校的志愿者来学校免费教授孩子艺术特长,但大多数都停留在“教识字、画涂鸦”的状态,而且志愿者流动性很大,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一点也不稳定,很多孩子连老师都不认识,什么也学不到。”而自从省文化馆在俊英小学开设了这个艺术特长班进行试点后,这一状况才有了根本改变。
“送文化”还是“种文化”?
为了让农民工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更多渴望得到艺术培训的农民工子女实现梦想,2009年5月,贵州省文化馆决定在贵阳市试点公益性的艺术培训活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免费培训。该培训每年举办一次,时间持续半年左右,每年的3月初,艺术馆都会公布报名电话,接受农民工子女报名。
对于培训方式,文化馆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馆内办班接收农民工子女,另一种则是与农民工子女较多的民办学校合作,文化馆派出专业老师在学校教授课程。
当年,这一消息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就广受贵阳市民关注。短短半个月,100名招生名额迎来了500余人报名,鉴于农民工家长的期盼和孩子们的热情需求,群艺馆将首批招生名额增至179名。
“农民工子女艺术培训班”现已连续三年免费向农民工子女教授书法、声乐、舞蹈、京剧等课程,仅文化馆内就先后共有300多名农民工子女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艺术启蒙,迈出了第一个舞步,吹出了第一个音符,写出了第一幅书法……
“我们希望能带来更多的‘文化惠民’。”贵州省文化馆馆长姚萍表示,明年文化馆将在贵阳市选取更多的民办学校,扩大免费培训覆盖面,并推动其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她还认为,要想给农民工提供有效的服务不仅要体现在“送文化”,更应该体现在“种文化”,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专家王兴骥也指出,政府应将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提高服务的适应性,比如从硬件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尽快充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农民工身边建起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站”,还可根据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实际需求来配置资源,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并发挥更好的效益。(记者 赵福中 李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