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温州学生冒雨表演事件校长停职 教育局长未被问责

2012年01月13日 08:2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温州市鹿城区石坦巷小学学生冒雨表演、领导打伞观看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迫于舆论压力,1月10日下午,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林宣富在网上公开致歉。区委区政府也责成教育部门对活动组织者、当事校长予以停职检查。

  事实上,表演当天,鹿城区教育局局长林宣富就打伞端坐在主席台上,在问责中却安然无恙。有网友戏称,原来“马屁”校长也可以是临时工,用来替人受过、搪塞舆论。专家认为,鹿城区积极应对媒体监督值得肯定,但依据“谁做出的决定、谁来承担责任”权责相统一的原则,这样的行政问责有搪塞舆论、专挑软柿子捏之嫌疑,应对涉事局长作出处理决定。

  教育局没有及时中止表歉意

  一张照片将石坦巷小学推到风口浪尖,12月29日,当日温州气象台发布了沿海大风警报和天气预报,天有小雨,白天最高温度仅12至14℃,这所“少年消防警校”正在露天举行“迎元旦绿色安全行”主题活动。

  被网友纷纷点评为“太讽刺”的画面就这样定格下来:一张题为“七彩童心为生命护航”的背景展板前,出席活动的领导在主席台上依次就坐,八九顶大伞撑起了一片晴空,而台下一群小学生衣裳单薄,没有任何遮雨工具,在雨中起舞。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场开场舞蹈持续时间是三四分钟,跳舞的是二、三年级的学生,整个活动只有这段时间没穿雨衣,相关照片佐证后面的节目学生都是穿雨衣的。

  1月10日,在鹿城教育网上,发布了区教育局关于“石坦巷小学学生冒雨表演”一事的致歉信:区教育局和局长、党委书记林宣富、主办校方向参与表演的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公众和网友表示真诚的歉意。

  信中称,在启动仪式穿插一小段学生表演时,恰逢小雨,作为主办方及出席活动的有关领导,没有及时中止活动,致使学生冒雨表演。区教育局将立即出台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活动管理,要求各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校园活动,举一反三,杜绝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仅校长被停职检查引起争议

  石坦巷校长被停职后,网络掀起新一轮质疑热潮。有人在微博上质问:为什么校长被停职?真正的欣赏者是领导,受益者是他们,校长只不过是迎合者,校长被停职,局长怎么处理呢?

  媒体人苏中胜在“新闻深呼吸”栏目为校长鸣不平,“这是他一个人的错吗?这只是校长组织不力考虑不周吗?这个处罚太重了!我相信这位校长并非故意、也非冷血,这是我们的文化太唯上、唯领导是从了,停职检查固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舆论平息,让观众满意,但观念不改、习惯性思维不改,类似的演出还是会换个时间地点继续进行。”

  “拿校长停职搪塞舆论质疑,校长成了替人受过的临时工。”网友“冷颜热语”颇为感慨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官场中专挑软柿子捏的习俗又在重演,若网民热议就处分干部,既是对干部不负责,也是对事情的本身不负责,更是对网民的关注不负责。看孩子冒雨表演的,现场还有局长,还有其他领导。要说处分,官大的应该带头接受处分,而不应该只拿校长来开刀问斩。

  浙江大学一大四学生对记者说,“我想起了18年前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中的让领导先走那句话。时间过去了18年,官本位的思想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什么都没有改变。”

  是搪塞舆论还是惩戒权力傲慢

  这样的行政问责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应?是搪塞舆论还是真正惩戒了权力傲慢?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原则是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和以民为本,对责任主体进行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等方面的追究,在该事件中,停职校长承担的是道德责任。”在宁波大学法学院周亚越教授看来,行政问责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由党委政府领导拓展到国有企事业干部,官员道歉也是问责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当前官员道歉仍处于自发与非制度化阶段,迫切需要从制度上作出科学的规范。

  浙江社会科学院杨建华教授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事件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首先,鹿城区政府积极应对媒体监督,这一做法值得肯定,这是现代型政府的应有姿态。

  其次,问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事情,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依据权责相统一原则,谁作出决定,谁来承担责任,由作出决定的相关人承担责任符合现代行政理念,无论是教育局还是学校,倘若只是为了搪塞舆论而采取迂回战术,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要让学校回归学校、让教育回归教育、让学生回归学生,诸如学生冒雨夹道欢迎、在太阳底下暴晒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的教育者更应该反思校园是学生汲取真、善、美、爱的精神圣殿,而不应成为一种标签符号式的摆设。去除形式主义的活动,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本报记者陈东升本报实习生王春

【编辑:吴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