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言:残疾儿童与农二代教育纳入规划
中新网杭州1月15日电 (记者 成效伟 沈兰)残疾儿童与农二代是城市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一直以来被忽略的群体。浙江人大代表建言,教育资源应该合理分配,要使这些弱势群体儿童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成为未来浙江经济建设的储备力量及社会和谐的稳定因素。
杨云飞是杭州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社会工作师。她深深感受到相比健全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有诸多的不便,一直处于弱势。虽然近几年在相关部门的关怀下,生活、工作等权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和健全人存在一定差距。
据悉,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和浙江省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提出了2011—2013年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的目标。
杨云飞认为,学前教育是残疾人享有教育权利的基础,在残疾人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和前置地位,不仅是有融教育和康复为一体的特殊性,而且有早教育、早康复、及时挽救、改善功能、惠及一生的时效性。国家和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
然而,事实上目前浙江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度残疾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7%,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浙江省现有2—6岁残疾儿童3.39万,其中持证残疾儿童3800多人
“各地的公办幼儿园的教育都面向健全儿童,无法根据部分残疾儿童的特殊性提供针对性的学前教育。而制约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未能实现在特殊困难群体上的均等化。”杨云飞说。
与残疾儿童一样,农二代同样是被忽略的边缘化群体。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高地村党支部书记施雪龙作为一名基层干部,5年来一直致力于关注民生问题。
施雪龙在长期调研发现,贵州、四川、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经济较落后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父母生长在浙江,他们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浙江话,与当地人生活也很融洽。但是这些农二代并不能享受到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学期400元的学费不算高,但与城区学校相比,民工子弟学校明显属于先天不足,学校很难聘请到相对稳定又具有高素质的老师。杭州余杭社区一位民工学校的校长也曾向施雪龙表示过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难问题。
“为什么不能将农二代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范畴?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享受高质量的同城待遇?生长在浙江等沿海城市的他们已经融入城市之中,他们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其中因素,将来也可能撑起城市建设的一片天。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出台政策扶持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施雪龙建议。
杨云飞、施雪龙代表都认为应该从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农二代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之中;加大供给,让弱势群体的孩子有学可上;加强特教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保障;加强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解决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难的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