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海市长韩正:将投700亿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2)

2012年01月17日 15:34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700亿元教育投入

  推进资源均衡发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注意到近期上海针对教育领域出台了不少新的举措,比如说取消了奥数等各类证书考试的门槛,在取消这些门槛之后,上海将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切实保证学生入学的公平问题?另外,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依然非常稀缺,少数掌握优质资源的学校仍然被各方追捧,均衡化怎么实现?矛盾怎么克服?

  韩正:义务教育应当体现公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我觉得这是合理的。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但现实是义务教育阶段资源是不均衡的。最近报纸上刊出了取消有些证书、考试的消息,社会热议,对这个问题,大家都是赞同的。

  上海如何来把这方面工作做好?考试也好、证书也好,它背后的驱动是择校,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差距很大,择校问题不可能解决,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竞赛、考试、证书,为什么呢?大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能够进入好的小学和中学。

  上海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总体上讲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新学校的不断建设,实际上均衡性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政府要做的事情,重要的就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高质量地均衡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这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实现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应当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们的工作目的和途径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使它达到均衡化。这个“均衡”不是把好学校的品质拉下来,而是进一步努力把一般的学校向高水平靠拢,使它得到一定的均衡性。现在均衡性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比有差距,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就是要采取很多办法,通过很多渠道去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认清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高等教育要有特色,但是义务教育必须要均衡发展、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采取措施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全国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根据这个目标,上海今年的教育总投入,市区两级政府加在一起一般预算的支出,超过600亿元,再加上各种基金,总数要接近700亿元。如何把这部分钱用好,对人民负责?在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把钱用在刀刃上,推进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均衡发展,这是贯穿于我们今年和今后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推出国际板

  现在不是最佳时机

  文汇报:大家都十分关注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先行先试和改革突破,能不能介绍一下今年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包括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外资股权投资中心和国际板,有没有最新的进展?

  韩正:首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是很清晰的,就是到2020年建成和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具体的路径上,聚焦几项重点:第一是发展市场,因为金融中心要有市场体系,我们正在不断地推进,应当说现在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第二是聚焦各类主体,也就是说在上海要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因为金融机构才是金融市场的主体,要有更多的市场主体。现在全市各方面金融机构每年都有所增加,而且它的能级也越来越强。第三是上海必须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发展环境,我们积极配合国家各有关部门在上海的这一环境建设上的工作,上海市政府应当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这方面每年也有所进步。还有一方面就是金融人才高地的建设。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大批的金融人才,需要本地的、需要来自于国际、国内的各方面的人才。如果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每年都有所突破,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就会取得一个新的局面。

  关于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在2010年就成立了,这个中心的定位,就是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监管和领导下,和全国的场外市场相衔接,它是要培育多层次的上市资源。这方面的工作,下一步的延伸就是托管交易市场,这个市场的建设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各项筹备工作非常顺利,近期就可以正式启动。

  关于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实际上在去年的一月份,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已经出台了一个实施办法,在全国是率先试点的。现在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总体发展是良好的,有14家企业,总的基金超过140亿元。

  刚才提到国际板,大家很关注。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就明确提出了适时推出国际板。什么叫做“适时”?国际板推出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需要做,规则、制度、交易的很多规则等,这些工作,上海市政府正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顺利地推进。当然,国际板推出是要有时机的,现在并不是推出国际板的最佳时机。因此,国际板推出现在并没有时间表。

  衡量人才贡献

  将推出“积分制”

  东方早报: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知道您是不是同意这样的观点。上海对于本地人才会不会出台一些重视和鼓励的措施,对吸引来的外来人才是不是在户籍和配套上有一些新的突破?

  韩正:我想,“会念经”、“能念经”而且“能念好经”,这样的人才,无论是本地的,还是交流的,政府都应当一视同仁,都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只有这样上海才能真正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样一种城市精神。上海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对上海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当用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把上海的人才环境搞得更好。

  上海的人才政策包括居住证的政策,过去叫做“指标管理”,人才引进指标管理,一年进多少个户口,是一种指标管理,后来变成条件管理。现在实际上是以条件为主、指标为辅的管理。什么叫做条件呢?比如说院士、职称、学历、经历、贡献、证书等等,这些都是条件。但是,衡量人才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贡献,各方面的条件,都是他能够作贡献的基础。因此,上海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今年这方面的政策会作进一步的完善。如何完善?如何衡量人才的贡献呢?我们今年探索推出人才进入上海的“积分制”,什么分可以积,很多因素在于他的贡献。这方面还在酝酿的过程中,初步的人才“积分制”方案将在2月份充分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软件建设还有差距

  解放日报:去年在全球航运经济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还是突破3000万标箱。同时又有不少观点认为,上海在航运服务业、定价和话语权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主攻的方向在哪里?

  韩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我们硬件不错,软件还有差距。所谓硬件就是我们的集疏运能力,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0万标准箱,这是很大的数字,因为当今世界年吞吐量超过3000万标准箱的只有一个港口就是上海港。但这个成绩我们不能骄傲,这只是反映了我们硬件的水平和集疏运能力的水平,这方面的能力也不能反映我们真正的竞争力。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硬件的发展总体上还是容易的,核心是软件的提升,这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软件发展还是有很大差距。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下一步建设目标,就是要在现有硬件和集疏运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信息、航运代理、航运定价服务等等,这些航运服务业发展上去,我们才可以增加话语权,甚至于才有定价权,我们的竞争力才能提升。

  企业成本增加

  不能损害职工利益

  劳动报: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职工的生活成本都在进一步提高,在一些企业出现劳资纠纷,不仅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有相应的情况,一些企业和职工协商未果就会采取停工等手段。请问企业面对劳资纠纷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既保证职工的权利,又保证企业渡过困难。

  韩正:首先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就是成本增加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企业不能以成本增加为理由来损害群众和损害职工的利益,这是两件事。企业成本确确实实是逐年有所增加,但是企业对职工的承诺特别是工薪要落实。现在我们发现一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劳资纠纷,我们政府要考虑,是不是在制度层面上安排一些制度,从而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比如工资的集体协商制度。今年总工会已经作了安排,扩大企业职工工资的集体协商范围。

  对很多这样的纠纷,最重要的就是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制度不完善的就应当制定制度,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文化发展是否繁荣

  市民参与度是指标

  新民晚报:上海正在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但是我们也知道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往往意味着高成本的付出,我们特别想知道普通的市民怎么能够获得更多的公益性的文化活动,政府有哪些措施让更多的普通市民参与这座城市高品质的文化活动。

  韩正:我也讲一个故事给你听,昨天晚上我去参加了在大剧院举行的上海大学生文化艺术汇演,看了以后很受感动,也非常激动,为什么呢?两个小时的演出,中间没有休息,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的演出,比如说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排练的,还包括上海交大的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我问了上海大剧院的领导,你们如何使上海大剧院的精彩演出体现公益性和一定的低票价?现在市里制定的政策,你们落实的情况怎么样?市里的政策就是以大剧院、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这些全市10多个顶尖剧场,作为定点公益演出的场所,加在一起全市全年有超过200场公益性演出,这些演出都是高水平的。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扶持公益演出的专项基金,来扶持这些高水平的团队、乐队和文艺院团来进行公益性的演出,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高水平的演出。

  说到底,市民的参与度是检验文化发展繁荣非常重要的指标。

  申城上网资费

  今年起大幅下调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于打造智慧城市的上海,在提升信息能级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在信息安全防范上有没有什么措施?

  韩正:网络安全始终是一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这种博弈就要求我们监管部门不断地运用新技术设立这种专项对策,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防范工作,以及处理好涉及各种信息安全的突发事故,这方面能力要提高。同时,依托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地完善我们信息安全的综合服务体系。

  这次两会期间也谈到群众关心的资费问题,还有上海公共场所的WiFi的覆盖面不够等,这些工作今年都要有所突破。我也承认,目前的上网资费太贵了,不利于信息化发展,也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家注意到,刚刚公布的上海智慧城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要大幅度地下降资费,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很多运营商也作出了承诺。

  治理交通拥堵

  需要人人参与

  上海日报:目前上海道路拥堵很多。那么,上海在公共道路设施建设方面有什么投入?今年两会期间不少委员和代表提出希望进一步降低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成本,这些建议是否可以得到执行?

  韩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上海的交通确实一年比一年拥堵,因为汽车的增长量远超过道路的增长量。因此对于一个城市的交通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我觉得有这样几条,一是硬件的建设必须要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二是坚定不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三是人人参与,因为交通拥堵的治理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硬件建设就必须体现在公交优先发展的方针上。无论是和纽约,还是和巴黎、伦敦比,我们都比它们人均拥有的路面道路面积少得多,这是我们人多地少的国情所决定的。如何进一步改善这个情况呢?唯一的出路就是地铁。上海从1990年开始建第一条地铁到现在21年了,每一个上海人都可以骄傲的是,我们用20年的时间建成了11条线、425公里的运营网络。但这种骄傲1分钟就过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我们正在建设的425公里以外、11条线以外,还有4条地铁,这4条建好了,我相信上海的交通便捷性会进一步地增加。第一,现在正在建设的11号线,从嘉定建到江苏路,现在还要从交大门口经过徐家汇、经过万体馆、经过龙华、越江到东方体育中心,到三林,一直到迪士尼乐园,要加快建设。还有12号线,12号线是贯穿于上海西南到东北的大动脉,从闵行区到徐汇区、到黄浦区、到虹口区再到杨浦区。13号线,大家世博会的时候坐了一段,就是在世博园区里面的三站两区段,现在要往北一直到静安寺,往西到长宁区。16号线就是从迪士尼一直往南,一直到浦东的南汇新城,一直建到滴水湖旁。这些今明两年都要投入使用的。这个投入使用,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全运行。我们现在425公里压力已经很大了,这4条线投入进去又是接近140公里,到明年上海的地铁运行要达到570公里左右,世界第一,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因此包括管理队伍、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要加快提高,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PM2.5测试结果

  本市将尽快公布

  中新社:上海要争取国内第一批发布PM2.5的检测的相关信息。市政府将在今年采取哪些实质性的措施来进一步治理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韩正:PM2.5对上海的空气质量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必须科学地面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尽早公布PM2.5测试结果,这个测试结果是我们现在大气环境质量的真实反映,它也和广大市民的真实感受相吻合。我们不能当鸵鸟,更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

  上海市政府已经向国家环保部正式提出,我们要成为全国第一批测试PM2.5并且公布PM2.5的城市。测试了、公布了,就可以对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要实施更高的标准;高污染的黄标车要坚决淘汰;对电厂锅炉要采取新的技术,脱硝脱硫,还要布袋除尘,在外高桥电厂布袋除尘效果在90%以上,甚至达到98%,效果非常好。当然会增加成本,但这个成本是应该增加的。再比如对一些落后产能要淘汰。当然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比如郊区的秸秆焚烧,这个影响也很大。秸秆还田只能还一部分,只能用一些新的技术,加大投资,把秸秆焚烧的事情逐渐处理好。还有就是新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推广。2012年是上海实施第五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环保行动计划,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或者说造成灰霾天气的PM2.5排放,这些因素列入上海第五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初步梳理了50多个项目,一项一项落实,一定会对大气环境质量有很好的提升。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