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折射生源焦虑 各校自招优惠创历年之最(2)
学习成绩占推荐多大比重,校长讳莫如深
记者采访到的多位高校招办负责人都谈道,校长推荐与普通的自主招生及高考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不以一两次考试论成败”,通过专家面试,给考生更多展现综合素质的机会。
那么,名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是什么标准?能否实现多元选才的目标?
北大、清华等名校,对校长推荐报名学生条件的描述都包含“综合素质全面”、“品学兼优”等字样,但如何体现这些素质,却没有明显的量化标准。
北大、人大等更是对学业成绩排名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北大要求“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人大则要求“前10%”。
省内上榜高中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应的推荐程序:根据高中学业成绩排名、获得竞赛奖项情况、特长情况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由校长、老师等组成专家组,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
不过,学习成绩在推荐过程中占多大比重,这是高中校长们讳莫如深的问题。
“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校长推荐标准有点太空了。”省内一所具有校长推荐资格高中的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参与竞争的孩子都是成绩优秀的,他们本来就能通过高考考上名校,还有必要再走校长推荐吗?”
在设计初衷里,山大、浙大等高校曾提出希望通过校长推荐“具有学科特长潜质”的偏才和怪才,但是两校在确定初审名单时也发现,这部分学生比例依然很小。
中国海洋大学招办主任范其伟分析,“一方面偏才和怪才本来就少;另外,很多校长要考虑推荐结果对下一年度推荐名额的影响,也不敢贸然推荐偏才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