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析禁补令成地下补课催化剂 根源在应试大环境
据《城市晚报》报道,近日,沈阳雨田中学总校区初三年级全体师生乘坐10辆大客车,在路途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位于鞍山南郊的一所大学。说起来有些荒唐,学校如此大费周折地折腾,竟然是为了补课。而之所以选择去鞍山补课,是因为如此一来,沈阳的教育管理部门就够不着了。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辽宁省教育厅要求彻查。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寒暑假补课,但在一些地方“跨省补课”、“跨市补课”等“天高皇帝远”的补课方式层出不穷。这种猫捉老鼠般的游戏为何屡禁不止?难道真是“部长管不了市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禁补令,不必一律封杀补课?
评判
不过是地下补课的一个版本而已
在“禁补令”的威慑下,一批补课“地下党”应运而生了。跨市的尚属于小儿科,跨省的也早有耳闻。例如,山东武城二中被曝教师组织至少400名学生到河北故城县补习,每名学生每月交900余元补习费,共计三四十万元。他们的所作所为为的是钻政策的空子:A的教育主管部门奈何不了B的教师,同理B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奈何不了A的教师。的确是深得地下战线的真髓。不过如此一来,不仅耗费了学生的精力、体力,更无端地耗费着学生家长的钱财。
为何补课无所不用其极?原因很简单,虽然高考录取率在70%左右,但高录取率非但没有解决文凭之争,反而加剧了文凭的贬值。在就业机会没有质的提高的前提下,这无疑使文凭竞争白热化。这“分分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你不补,人家在补,效果先放在一边,心理上首先输掉一局。
笔者想说的还是“禁补令”成了地下补课的催化剂,只能将补课逼到去“地下”去运行,逼到政策的死角去继续运行。其实,不需要专家学者高屋建瓴地分析乱象的原因,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未有任何改变,高考、中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依旧我行我素,这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一路升温。一纸“禁补令”只能让擦边球越打越得心应手,只能让本该有的创造性思维为补课服务,创造出更加多样化而又安全的补课手段。(钱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