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医学生人文教育被指“走过场” 医德教育难展开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07日 03: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最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有些疑惑:一位急诊科的年轻医生刚和病人说了三句话,病人就要举手打他。“为什么一些医生连话都不会好好说了呢?”

  这还算不上厉害的。过去一年,以同仁医院医生被砍为代表的恶性事件频发,昭示着医患之间的矛盾已深入骨髓。人们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本是“同盟军”的医生和患者同室操戈?医科学生的人文教育由此成为医学和教育界最受关注的话题。

  “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袁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可是,曾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的他也知道,当下一些学校医学教育的薄弱之处恰恰也在这里。

  校园里人文课程成“走过场”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这份调查还显示,当下国内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混乱,不仅开设的课程门数少,学时也少。

  在这一点上,刚刚经历了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武汉某高校临床专业大五学生龙飞湖有切身的感受。龙飞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高校培养方案上称“要将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考核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但在日常的学分选修学习中,感受到的却是“培养重技术不重人文”。

  龙飞湖本科的学制是国内医学教育中较为普遍的五年制。按照培养方案,5年内该校临床医学的学生毕业学分要达到185学分,必修课共开设50门,共计162学分。在这些必修课中,大多是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类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的课程,以及英语、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和与各种专业理论课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龙飞湖经常和同学感慨,“除了英语和政治,没有一门课是有关人文通识或医德教育的。”

  近5年来,龙飞湖只选修过一门和医德相关的课程——医学伦理学。这还是一门选修课,1.5个学分。院方要求本科生的选修课达到20学分,其中,通识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2学分,专业课6学分。这意味着,本科阶段,龙飞湖选修和人文有关课程的学分还占不到总学分的1%。

  浙江某知名高校医学院毕业生白俊翔有着类似的感受。白俊翔发现,同学中选修医学伦理课这门“大课”的并不多,一个能装下300人的阶梯教室只能坐下一半,而听课学生的数量,则从学期开始的一半逐渐减少。他还记得,人最少的一次,任课老师对前来听课的学生说,“今天我不点名了,你们自己挨着报名字就可以。没报上名的都算旷课。”

  “这些课有时很无聊。”白俊翔告诉记者,头几节课,他听到任课教师谈起当下医患纠纷事件时会竖起耳朵听,但到后来,老师的讲课越来越偏重说教,“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不要收红包,要好好练本领,对得起这个患者,对得起那个家属……”作为医科生的他听到这些“脑子就大”,便偶生逃课的念头。

  大三时,白俊翔所在的医学兴趣社团做了一个针对临床专业大五学生医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的学生认为课程缺乏体系,与专业课的关联性较低;有33%的人认为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较多,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少;另有16%的人认为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实用性不强。

【编辑:吴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