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中学的开学“第一课”
中新社绵阳2月8日电 题:北川中学的开学“第一课”
作者 杨超 周洪攀
初春的北川新县城乍暖还寒,7日夜的一场小雨将空气过滤得分外清新,泥土的气息和花草的芬芳扑鼻而来。8日清晨,雄壮的国歌声在偌大的北川中学校园响起,3000名师生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我们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在艰难中永不屈服,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永恒的爱心,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北川中学的魂。”校长刘亚春用这样一席话,为师生们新一年的校园生活拉开了帷幕。
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的北川中学,设施齐备,绿树成荫,处处充满了浓郁的羌族文化元素。2010年8月底,在中国侨联的帮助下,集结全球华侨华人和社会各界爱心力量援建的新北川中学正式竣工投入使用,结束了3000多名师生异地求学授课的生活。
“新校园的投入使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刘亚春告诉记者,一年多来,“乔迁”后的北川中学重新焕发生机,不仅设施设备运行正常,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得到极大提高,跻身四川省绵阳市前茅。
刘亚春说,面对众人的关注与期望,在入驻新校园的一年里,师生们共同度过了一段较为困难的“适应期”。“与硬件的提升相比,生源、师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毕竟震前的北川中学只是一个普通的县级中学。”
通过热心人的帮助和多方联系协调,北京西城区教委先后派来了35名教师进行支教。他们的到来为校园带来了活力。“每位支教教师都是一名学科带头人,不仅教授学生,也培养出了本校新的骨干教师梯队。”刘亚春如是说。
教学楼前,温家宝总理手书的“多难兴邦”题词被镌刻于巨石之上。教学楼的外墙上,红底白边的“爱国、感恩、朴实、勤奋”硕大校训格外醒目。夹着教案,高中一年级一班班主任廖宇步履匆匆地赶往教室。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深爱着这所学校。”去年,廖宇送走了高三毕业班,几年来北川中学的变化历历在目。她说,去年毕业考进西南大学的杨志镜,在放假时还专门回母校与师弟师妹们交流收获;09级的残疾毕业生代国宏,夺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100米蛙泳冠军后把金牌捐给了母校……“这座爱心汇集的校园已经播下了知恩、感恩、回报社会的种子。”
廖宇说,每当新学期开始,“感恩教育”就成为北川中学师生们的第一堂课。学校会组织新生们参观陈列室,了解北川中学的背后故事。“通过了解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自己用心灵的触动来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在高一一班的展示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同学们的新年寄语。“我们是一座耸立的高塔,任凭狂风暴雨也不会倾斜!”在一张便签纸上,学生左清逸用刚劲有力的笔迹写下这句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