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自主招生面临十年之痒 “功利化”选拔前景不明

2012年02月10日 09:51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功利化”选拔前景不明

  2月6日,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率先拉开了今年自主招生的序幕。备受关注的“北约”、“华约”自主招生联考将同时于2月11日举行。

  “今年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的第10个年头,阵容发展到80多所高校。”山东大学招生科科长徐志全表示。作为以北大为首的“北约”联考阵营中的一员,山东大学今年举行两场考试,山东生源参加6日的自招考试,而外地生源则参加11日的联考。

  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参加高考后享受最高60分的降分优惠。

  因为触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但自主招生考试渐成另一项负担,准备高考之余,许多学生还要另外准备多所学校的自主招考。直至2010年,演变成部分高校联考形式,形成了“北约”等几大阵营。

  但近年联考俨然成为考生和家长眼里的“小高考”,也牵扯了他们大量时间精力。“华约”“北约”联考上演“大撞车”,令一位考生家长很不解:“民国时代学生还可收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去筛选,现在这些大学好像在‘结盟’搞对抗,‘圈地’抢生源,孩子失去的是机会,这与当初自主招生政策设计的理念相去甚远。”

  质疑声音不止于此。近年自主招生被指名校“功利化”地“掐尖”,同时因操作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权力寻租及少数内部人徇私舞弊的现象普遍存在。各高校单独组织的自招考试,每年都要耗费上百万元考试经费,繁冗的招考过程也让考生、家长甚至中学校长苦不堪言。而高校单独命题的自招,无论结果的公信力还是命题的科学性,也频受质疑。

  而且,这种制度并未脱离以考分评价学生的桎梏,被称为前景不明的“伪自主招生”。这两年北大、清华等高校又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但推荐生仍是在各项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忽视了“偏才”“怪才”等具有特殊潜质的人才。

  对大多数参与自主招生的考生来说,没有摆脱这样一种“功利化”选择:只是想由此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这是我参与的最大动力。”东营陈姓考生坦言。

  应试化教育和自招考试“两张皮”

  “自主招生不是降分优惠,也不应是单纯‘掐尖’。其初衷是让高校选拔到适合学校特色的有潜质的优秀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质发展的高校和专业,可惜这一点往往都被高校、学生和家长忽略。”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教授认为。

  但目前的高中阶段学习,“应试化”风气严重,即主要是通过研习教材、大题量演练以提高成绩。但高校自招考试,一方面尚无成熟模式;另一方面,高校的种种“创新”让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考生往往“摸不着头脑”。

  “老师给了我一张山东地图,让我计算出地图上所显示范围的面积。我快被逼疯了!”一名参加山东大学自招面试的考生走出考场说。像“蚂蚁从10层楼上摔下会不会摔死?”“请分析一下海南旅游宰客这一经济现象?”“如何从化学角度治理黄河?”“说说隐形飞机‘隐形’的原理?”“大树会无限长高吗?”等,这类问题课本上找不到,很多考生十分不适应,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面试表现仍是大失水准。

  设置英语提问环节已是山大自招面试的惯例。但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仍是当下高中教育的“软肋”,对不少考生来说,英语提问成了折磨。“英语提问我就没大听懂。”一位来自济南的考生挠着头回忆说,好在老师很快转入下一个中文问题,这才缓解了现场的尴尬。

  成熟培养模式尚未成型

  自主招生目前占高校总招生盘子的5%左右,但“热闹”的“掐尖”之后,如何培养这些相对优秀的学生、特色人才?据了解,目前高校要么方案未定,要么将其他方面的培养计划“移植”过来,真正形成完整思路并扎实推进的高校着实不多,部分高校表示这“成本高,也不太现实”。

  在为自主选拔学生度身定制培养方案方面,复旦大学走在了前面。复旦宣布,2012年将自主选拔机会,全部投放到数、理、化、生、文、史、哲和基础医学八大基础学科专业。这些学生将自动进入该校“望道计划”候选名单,可享受集中学校优势资源的个性化培养。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近年不少高分生都倾向于报考好找工作、高收入的经管类专业,而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基础学科的建设十分重要。如果自主招生只是盯着高分生,大学就失去了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目的。”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

  入选“望道计划”的学生,可参加学科前沿领域的专题工作坊或研讨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研究方向,接受导师辅导,每年有6次机会申请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学校还将推荐和选送部分学生赴海外交流访学。不过,“望道计划”实施动态管理,新生入选并非进了永久“保险箱”。(记者 王 原)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