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读学校困境:生源不足 教师职业倦怠感强(2)
工读学校性质定位模糊,缺少政策支持
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40%的工读学校得不到当地政府的重视,近50%的工读学校所在地政府自从1987年以后就没有出台工读教育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文件;65%的工读学校办学经费不足;一半以上的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无法与当地普通学校相比;60%的学校教师待遇很低。
据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对工读教育的性质定位比较模糊,没有突出工读学校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只是笼统地纳入了普通教育的范围。
我国相关文件将工读学校定性为:对违法和轻微犯罪的中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半工半读学校,是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定位对工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很多地方政府都将工读教育作为普通教育来对待,使之成为普通教育的弱势:一所特殊化的学校本该得到特殊政策,但资源匮乏,教育能力下降,较难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虽然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就劳动性质和强度而言,工读学校教师的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
在工读学校,教学安排与普通学校一样,老师除了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外,每周还要值班一到两次,24小时与学生在一起,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教师值班期间,对所管理的学生负有相应责任,如学生逃跑、打架、受伤等,教师要负责,这使得工读学校的教师不仅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精神压力也非常大。
另外,工读学校的教师缺少发展机会,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工读学校这个特殊环境里逐渐消耗,却很少得到补充;虽然工读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的教师采用的是同一标准,但在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升学率等方面都无法与普通中学相比,教师很难脱颖而出。
“缺少社会支持的工读学校,教师常常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金殿中学的教师戚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