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读学校困境:生源不足 教师职业倦怠感强(3)
一边是被学校淘汰的少年在社会上游荡,一边是工读学校面临招生危机
戚涛指出,生源不足是目前制约工读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全国一半以上的工读学校都面临着这一问题”。
“这并非因为社会上的问题青少年数量减少了,而是无法将他们收纳进来。”戚涛说。
目前,很多家长因不了解工读学校而产生了误解:有的考虑自己的面子,担心孩子送进工读学校后会受到朋友的歧视;有的则担心孩子上了工读学校今后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也有的担心不良少年之间的交叉感染,更容易留下灰色标签等。加之工读教育确实存在着办学困难和教学、管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读学校功能的发挥,使家长们不愿意将孩子送入工读学校。
虽然国务院1987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经规定,对经过审批应当入工读学校学习但拒不报到的,或报到后又中途擅自逃离的工读学生,公安机关应积极帮助他们入学。但这一做法却越来越受到质疑,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即使是国务院的文件也不能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特别是后来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提到公安部门的介入和责任。因此,进入工读学校必须是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都同意才能接收,而不能强制。上海就先后发生过两起家长起诉工读学校限制学生导致侵犯学生权利的案子,由于我国法律中没有关于工读学校更详细的可操作性规定,工读学校最终败诉。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游荡在社会上,成为违法犯罪的街头后备军,而另一方面工读学校却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戚涛说。
“一个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以让一个班级不得安宁,而工读学校的存在,使更多学校的班级教育秩序得到保障。昆明市金殿中学办学30年来,教育转化几千人,为社会转型期的家庭稳定、为普通中小学教育秩序的稳定、为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作出了积极贡献。”金殿中学的一位负责人说,“工读教育是一项新的希望工程,如果工读学校的教师没有幸福感,就无法教育好一群特殊的弱势青少年。办好一所工读学校,就是稳定一所普通中学,稳定一片社区。”(记者 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