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验二小拟取消三好生 以多元评价体系取代(3)
链接
“三好生”历程
“三好”的概念,最早由毛泽东提出。1953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方向,要求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957年,“三好”内涵修定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但在“文革”中,“三好”标准被废止,三好学生与“又红又专”的学生相对,反而成了“白专学生”的同位语。
1982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此后三好学生还提高了待遇,如连续获评,在升学和分配上给予优先选择的机会。
2001年,教育部发通知,省级三好学生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保送生资格。“三好”评比不公平现象日渐突出,此后几年一些高校陆续取消保送资格,大部分省市现今也已取消其高考加分。
2008年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被媒体称为“炮轰三好学生评比”,引广泛关注。
名词解释
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评选始于1954年,“三好”的概念为“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由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衍生而来。目前,三好学生这一称号分为校级、区级和市级。
校级三好生规格最低,每学期评一次,有的学校会将其比例设定在15%左右,有的学校则没有限制比例。
区级三好生要在校级三好生中产生,一年评一次,各区县教委给学校的名额比例定在20%至25%之间。
市级三好生的规格最高,只有连续三年获得区级三好生称号的学生才有资格获此殊荣。通常,一所学校市级三好生的比例为5%左右。(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