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帮留守儿童出书奔波求经费 求读者慎怜悯(2)
“他们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到”
尽管地处国家级风景区,但用“穷山恶水”来形容万峰湖镇,尤其是毛草坪村并不为过。
因为它根本养活不了人。
全镇520户人家,只在靠近万峰湖的地方有些许平地。大约20户人家能够幸运地居住在湖边。这些平地被他们用来种甘蔗、玉米。甘蔗可以拿来卖。玉米除了人吃以外,主要用途是养猪换钱。
毛草坪村则没这么幸运,村子里几乎没有平地。想要种田,只能靠在山坡上石头间敲打出的零星平地。但这些地块种不了甘蔗,只能种玉米。
辛苦劳作一年,连一千块钱都挣不到,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流向广东、上海、浙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谋求生路。孩子和老人成为寨子里生活和劳作的主力。
杨元松就是这些孩子的“头儿”。2000年9月,学药剂专业的他中专毕业后,通过县里组织的考试,杨元松来到毛草坪小学,成为这所村小的一名老师。每个周末,他都要骑摩托车往返120公里山路,辗转于安龙县城的家和学校之间。平时,他就和其他老师们一起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宿舍由石棉瓦搭建而成。
不过,相比81名学生,杨元松还算幸福。每天凌晨,这些孩子便要起床,然后走一到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学校。为此,学校不得不推迟早上上课时间,提前下午放学时间。
“孩子们中午没法回家吃饭。放学晚了,饿得受不住。”杨元松说。
相比自然条件,孩子们的不自信更让杨元松担忧。在他看来,这关乎孩子们的生活与未来。
五年前,电视这个在城市中早已普及的“奢侈品”开始进入山村。
“孩子们从电视里看到了奥运冠军、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但他们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到。”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够考上初中或高中。
杨元松注意到,因为“不相信”,从学校毕业的孩子们,升入初中一两年后,多数会选择辍学在家或干脆出外打工,“能上到初三的不足40%,能上到高中的不足10%。”
这让他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