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帮留守儿童出书奔波求经费 求读者慎怜悯(3)
“我许诺,会将日记出成书”
2010年春,贵州大旱。这一年,杨元松带六年级。
他发现,班上一名叫杨海叫的女生每星期总要请一两天假。起初,杨海叫只是在请假条上说家中有事,但因为孩子不愿说,杨元松便不再细究。
“这样过了两个星期,我隐约觉得这孩子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单独询问了她。”这次问话,让杨元松感到震惊。
原来,杨海叫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家中只有她和两个弟弟。由于缺水,杨海叫只能用大水壶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但双休日背的水只够两天用。上课期间,下午放学再去背水就晚了,所以杨海叫只能请假。
不止杨海叫,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日记中开始提及背水、捡柴、打玉米。杨元松热爱写作,创作的16万字小说曾在当地文学刊物上连载。从2000年9月到任开始,他便要求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的感受用日记写下来。除了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他还设想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册,打印出来,“将这些日记一届一届地传下去,能让后来的孩子看到上一届学生们的生活。”
“以前只知道毛草坪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但从来都没想过有这么严重。大旱将这些问题集中地凸显出来了。”杨元松说。
“我用装五十公斤的大塑料壶装水,并且装得满满的,因为路程有点远,装少了跑一趟很不划算。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背着沉重的水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行走。结果,一个下午剩下的短短时间,我背了三趟。我很骄傲,因为至少在明天之内用水不用发愁了!”学生夏丛艳在日记里写道。
“我很怕,因为我听说不久前有个小孩死在那个地方。但是仔细想想,我很需要钱,我就去了。我很怕,而且我的脚又肿了,不过只肿了一点点,不是很严重。这一次找到了许多可以卖的东西,我想我有钱买菜了!”杨海叫记叙找山货的经历。
仅有几岁的杨海刚,则在日记里记录了三兄弟背着玉米比赛看谁跑得快的经历。
“我收获的不止是心酸,还看到了孩子们的坚强与快乐。”杨元松被打动,“我给他们许诺,会将他们的日记出成书。”在他看来,如果这些日记能够结集出版,对孩子们将是很大的激励,“只要用心去做,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不过,杨元松并不打算走苦情路线。
“这本日记并不是要对公众说:快来围观快来帮帮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不需要被俯视、被围观。他们面对生活时的坚强与乐观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他们需要的是赞美与鼓励。”
他希望,这些日记能为孩子们“提供另一种可能”。比如,一次参观博物馆,一次参观展览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理想。“即使要为他们修路铺桥,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不能让他们认为有爱心人士在就万事大吉。”
他甚至期望,能为城市里的孩子、家长、老师们提供一份案例、一份教案。“让独立坚强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让苦难不再抽象,让快乐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