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教育困境调查 唯与升学挂钩才有出路?(2)
流于形式的教育难有收获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体育艺术二加一项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两项体育活动,有一项艺术专场;京剧课程和书法课程也开始走进课堂。在高校,《艺术导论》等成为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持续开展,艺术氛围逐渐浓厚。可真正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在评价我国大学开设的艺术公共课程时说,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对美育教育的认识程度,都处于“宏观普及的初级阶段”。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美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国内普遍存在为开课而开课的情况。
“总感觉学得很肤浅,很多时候只是看个热闹,比如京剧、越剧连几个角色都分不清。”浙江大学学生林凡说,兴趣和鉴赏力脱节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因为此,类似搞不清戏剧中的旦生净末丑、在交响乐演奏过程中鼓掌等事件层出不穷。
本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期间,有一份名为《综合性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的作者对广东8所综合性高校的2000多名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对艺术“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但是80%的学生表示只有“一点点”的了解,甚至1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懂。同时,45%的受访者表示在选修艺术类课程后“没收获”“不大”或者“说不清”。
“画得像不像、唱得准不准仍是这些课程普遍的评价标准,这误导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也伤害了他们的兴趣。”鲍学军认为,正是这种对美学教育的畸形认识,造成了目前中国青年一代艺术修养存在很大不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