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学生成废品回收王 翻捡垃圾5年资助两兄妹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从小听着这样的歌曲长大,让高钰坤每天除了学习生活外,比别人多了一项“事业”——通过回收废旧品,资助两位失去双亲、家庭困难的兄妹。看似简单的举动,如今才12岁的他已坚持了近5年,成为通政小学公认的“小雷锋”、“热心肠”,也因此当选福建省首届“助人为乐美德少年”。
感慨他人困境 萌生资助之心
凹凸不平的泥土地,粗糙的泥土墙上有多条或大或小的缝隙,没有玻璃的窗户上,用木板遮挡住强风,屋顶上的瓦片已稀稀疏疏,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家具……钰坤说,在一次活动中,他跟随妈妈到洛江区看望这对兄妹时,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那个时候,他刚上幼儿园大班。“当时我觉得很震撼,他们屋子里的竹椅坐上去还会摇摇晃晃,嘎吱嘎吱地响。”
兄妹俩住的贫穷小屋,让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钰坤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的衣服上有很多补丁,看起来又黑又旧,只有两三件衣服可以换着穿。鞋子上也都是补丁,破破旧旧的。”钰坤说,一个布满锈迹的锅就是兄妹俩煮饭的厨具,而石头垒起来的灶头则是他们做饭的地方。
看着兄妹俩的困境,年幼的钰坤暗暗下定决心:要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帮助他们。当大家要离开兄妹俩的家时,看到别人慷慨解囊,钰坤也拿过妈妈的钱包,从钱包里掏出了几张大钞,塞到兄妹俩手中。“当时他还小,并不知道这些钞票具体数额有多少,但是他觉得最大张的就是面值最高的。”钰坤的妈妈说。
每天翻捡垃圾桶 卖废品资助兄妹
回到家后,妈妈告诉他,那些钱并无法彻底解决兄妹俩的困境,于是钰坤开始思考怎样才能继续帮助他们。“我会常常去翻家里楼下的垃圾桶,看看有没有可以回收的瓶子,到时卖了帮助他们。家里的啤酒瓶、饮料瓶、报纸和用过的作业本我也都会收集起来。”钰坤说,在家里,他专门找来一个布箱用来装废旧的报纸和作业本,另用一个塑料袋来装啤酒瓶、饮料瓶。
刚开始翻垃圾桶时,别人总会用不一样的眼神看着他,钰坤只好低着头抓紧翻。“后来我就习惯了,不会太在意他人的看法,继续做我该做的。”钰坤说,每当捡到一个瓶子,他就异常开心,仿佛兄妹俩的生活又有希望了。为了回收瓶子,他常常将崭新的衣服弄脏,沾上秽物。
“我把我的压岁钱、零花钱都存着,也用来帮助他们。”不仅如此,就连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要送他礼物,钰坤也说服爸妈直接把钱省下来,存入他的“私人小金库”。钰坤觉得,把这些钱都捐给兄妹俩,他一点都不心疼。每天坚持,一晃就是5年。
成立“扶贫帮困”组 还是班上“热心肠”
班里的同学听说了钰坤的做法之后,也主动加入到他的“废品回收”行列,还在班级专门成立了“扶贫帮困”小组,钰坤任组长。在班级的一个角落里,放置着一个黑色塑料袋和一个纸箱,用来装同学们喝完的饮料瓶和用完的纸张。就这样,钰坤通过各种渠道增加“私人小金库”,等到积攒到一定金额时,就将钱送到兄妹俩手中。“当时他们眼神里既开心又感动。”
“他不仅帮助这对兄妹俩,其他事也都很热心。”钰坤的同学吴伟玮说,每一次,当班级里的饮水机没有水时,他一定是第一个去搬水的,18升的水,他一个人从一楼搬到五楼。还有一次,钰坤的同桌发高烧了,钰坤赶紧找来湿纸巾敷在同桌的额头上,又倒了温开水让他喝下。因为钰坤的“热心肠”,学习成绩又好,班上很多同学遇到难题时都喜欢来问他。“他总是非常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帮我们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希望下一次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钰坤说,看到街上有乞丐,他也会停下脚步,给他们送上几枚硬币、几张钞票。“钱可能不多,但是我希望能够帮到他们。就像那对兄妹一样,每次想到他们生活的困境,我就更坚定了坚持下去的决心。”(泉州晚报 记者 石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