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东大校友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 系首个获奖中国人(2)

2012年02月29日 08:56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
代表作: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
王澍
王澍

  没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博士论文像小说

  甚至重要如毕业论文,王澍也没“循规蹈矩”。王澍的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死屋手记”,影射的是建筑系和中国的建筑学界。这篇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因为太不符合学术规范,王澍还甚至没拿到学位证书。

  到同济大学建筑学读博士时,王澍教授也没“悔改”。王建国院长告诉记者,他曾经读过王澍的博士毕业论文,初稿25万字,最终18次成稿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一气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毕业后跑到杭州当了10年“泥瓦匠”

  1990年,王澍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

  一个老师、同学眼中都才华横溢的学生,一个学了本硕7年建筑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有10年时间空白,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那段时间中国“大兴土木”,王澍却和妻子“隐居”在杭州。王澍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画画盖不出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赚钱只是偶尔打零工赚一笔,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妻子卢文宇的工资养起了夫妻两人。

  在王澍的心中,这段空白的时间让他“心性自然了,滋养了”,“你就朦朦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的那种文化里的状态和精神,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用简单的模仿也没有意义。”“发现了内心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

  10年后再出山变得温文尔雅

  在十年“空白”之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王澍已经变了一个人,从以前的“走过来都像一把带着寒光的刀,让人不自觉地避开”变得“温文尔雅得像个古人”,没有丢的是一贯的文人气质。他所设计的建筑,也都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核”,是简单中国元素拼接比不上的。

  “王澍的这种文人气其实是有着多年积累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单踊教授回忆,王澍教授国学底子非常深厚,两人在去皖南的火车上就聊过很久的书法碑帖,王澍教授不仅懂,还有自己的看法。“在别的学校教学实习,和学生在大草坪上围坐成一圈,就像在‘布道’一样,没过几天,别的小组的学生都被吸引过来了。”在不少朋友的眼中,王澍教授“喜欢箫管,画画、印章、书法,都非常不错。”“文学、哲学都精读了很多,《世说新语》不少都能背出来。”“设计图就像国画一样。”

  “他不是一味追求摩登,而是坚守了本土闪光的金子。”这在王澍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他收集了超过三百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这些废弃的‘垃圾’在这里被重新垒砌成大合院的样式,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的对地方、草根的尊重,在中国建筑师中是很少的。” (杨彦)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