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大学生就业:改高教结构促产需协同
政协委员张近东:产需结合、多途径解决大学生就业
中新网3月5日电 前不久,胡锦涛主席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使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内吸纳就业最多的民营企业—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就建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实现产需协同,同步鼓励大学生协同型创业,以多种途径解决大学生就业。
调整高教结构 明确大学生定位
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在我国的就业需求中,非常缺乏技能型人才,这与社会对其认知不全面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发达国家,教育结构明晰,适应社会需求,其中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就业机会,甚至比传统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更具优势。张近东指出,在我国,专业化实用型人才是高校对接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也应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张近东认为,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需首先明确对不同阶段高校的定位,调整教育结构,以培育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他建议将高职类院校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本科生定位为“知识转化型”人才,研究生定位为“科技型”人才。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主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高专和一般普通高校主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他认为,高职类院校的教育要贴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成为产业蓝领的技术骨干;本科教育既注重专业基础,又注重实践技能,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成为产业基础型人才队伍;研究生教育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人才,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科技竞争的主力军。
升级产业、企业结构 鼓励大学生协同型创业
学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而企业是就业的大市场,在进行教育结构调整的同时,张近东建议同步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产与需的内在协同。在政府层面,他建议从政策上进行大力的支持和引导,推进产业结构与企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行业领先企业给予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扶持,培养产业链的龙头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动力。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参加就业后,其知识应用率不足40%,大学生适应周期在1~2年,许多企业并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投资,而更愿意从社会进行成熟人才的招聘,从侧面导致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已建立完善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培训机制的苏宁电器创始人,张近东建议企业应该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基地,增加相应的岗位培训费用,缩短大学生的适应期。同时政府可出台就业培训相配套的政策,从政策层面开创大学生创业的新格局,为大学生培养就业前所具备的岗位基本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除产需两方面的调整外,张近东对大学生创业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学生创业可借助社会各类资源共同创业,规避创业风险,这样也可弥补企业产业链中的某个薄弱环节或者某个价值增值环节。他鼓励大学生进行多样化、低风险、协同型的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融入产业链和企业集群,将科技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进行“市场化创业”,将专利转换为企业的股份。大学生也可进入企业的技术岗位或管理层,与企业一同创业,规避单独创业的诸多困难和市场风险,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与合伙制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