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大学生四年四次赴西部山区支教 曾遭疑“作秀”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05日 14:01 来源:长春晚报 参与互动(0)
山区孩子的漫漫求学路。
梁钶和他的学生们。
一个硬邦邦的馍馍是孩子们的午饭
一个硬邦邦的馍馍是孩子们的午饭

  每一次离别都让人心酸

  “记忆可以沉淀很久,我对西部这片热土的爱不曾抖落……”

  荒凉的山坳上,九曲十八弯,纵横交错,既是村落的根,也是村落的命脉。脸上深深的皱纹和小路一起走过数不尽的惆怅与艰难。执着的渴望,孩子们小小的身影总要伴着日月星辰,每天往返于家与学堂之间。风挡不住,雨阻不了,坚持好多年。午餐也因这些小路盛满饥饿,生硬的馍馍,冰冷的凉水。 ——梁钶

  人物简介

  梁钶,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8级本科生。大学四年,他利用暑假先后4次组织在校大学生赴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偏远小学义务支教。即将毕业了,他说,还是想回到那片生养自己的大山,那片黄土地上“二牛抬杠的原始”……

  照片上的梁钶身材瘦小,眸子里却透着西部汉子的那股倔强。1986年,他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党家县乡杨湾村,这是一个与他后来支教的会宁县四方乡范家沟村一样穷僻的小村子。黄土高坡上常年的风沙,让这里的人一说话就冒出呛人的土味,不是甘肃老乡或相处较久的熟人很难听懂他们的普通话。电话采访梁钶是困难的,“顺”字他只能发出“颂”的音,“湾”怎么读都是“歪”,“俊”的音他是这样让记者猜的,“就是你们东北人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就说他qin(音‘秦’)”。今年7月,梁钶就大学毕业了,他说自己正在甘肃兰州找工作。“不管我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境遇如何,我都不会停止帮扶那些西部的孩子。那里有我的根。”电话那端,梁钶的语气无比坚决。

  小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素有“干会宁”、“十年九旱”之说,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历史上的会宁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美誉,但由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尽管国家经济和农村政策日趋向好,当地的基础教育落后等问题依旧突出,孩子读书难、上学难、师资少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梁钶的童年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受了当教员的父亲的影响,梁钶从小就爱看书,他从书中窥探到大山外面的世界,立志用知识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苦学之余,他也热爱写诗、写文章,只是他笔下的文字永远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会宁。在诗作《乡亲》中,梁钶为自己和黄土高原上的乡亲画了一幅小像:“很多熟悉陌生的面孔和破旧的衣着挤在一张画面上,彼此相视因为补丁多了几分谦让和羞涩。沉睡的黄土在身上烙印下深深的胎记,一种熟悉的忘却,悄然升起,一些生锈的细节堆满生锈的往事,时常的风沙,脸上印上了特有的高原红;一说话彼此心照不宣,苦涩的方言与现代脱轨,与纯粹融洽。黄土地上二牛抬杠的原始,书写着亲情与不舍,有爱有恨。”

  据梁钶的辅导员、东师人文学院关老师回忆,4年前梁钶刚到学校报到时显得比同龄孩子成熟,“内向但执拗。”当时,梁钶带的学费不够,老师曾建议他调到一个收费较低的专业,也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但是梁钶拒绝了老师的好意,坚持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之后的4年,他到处勤工俭学、打工赚钱,年年拿奖学金,再加上父亲借的钱,勉强完成了学业。

  从给山区孩子寄“礼物”开始的支教

  作为村里唯一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梁钶深知西部山区教育的落后。他在完成好本专业学习外,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了家乡西部贫困生的帮扶助学上。每年暑假一到,他就组织在校大学生义务去支教;寒假时,他收集衣物和学习用品、出外打工挣钱,给孩子们邮寄衣物和学习用品。

  大一时,梁钶看到军训后一些同学将军训服、球鞋丢弃,感到非常可惜,于是他逐个到学生公寓联系,把同学们要丢的旧衣服收集起来,一件件清洗干净,邮寄到会宁县四方乡范家沟小学的孩子们手中。让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得到了孩子们的真心感恩。“梁老师,你寄给我们的衣服真好、好新,我们好喜欢呀。”孩子们给他回信了。

  没多久,学校一些老师和学生得知梁钶给西部学生寄衣物后,也主动加入捐献行列。一时间,梁钶的衣柜、寝室阳台堆满了各种衣服。梁钶将衣服逐件分类、清洗、整理,再寄给西部学生,一年下来光邮费他就花去1000多元,这笔钱对他这个连学费都交不上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一笔小开销。

  为了满足孩子们拥有新的学习用品的愿望,梁钶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四处做兼职,经常在重庆路等繁华地段发传单、扮玩偶、做促销员。梁钶的学习成绩不错,按理说家教应该是他更为理想的兼职。但是他普通话不好,家教面试屡屡被拒。“每次遇到困难时,一想想孩子们收到礼物时的笑脸,我一咬牙也就扛过去了。”对于那段捉襟见肘的不堪日子,梁钶不愿意说更多,只一句带过。

  封闭的大山里来了一群“小老师”

  去年7月10日,梁钶又带领9名同学第四次奔赴会宁支教。他们先坐了40多个小时火车,7月12日到达甘肃省定西县;再经过3个多小时的山路汽车颠簸到达会宁;从会宁再倒一趟郊线客车,历时3小时终于到达要支教的小学。“下车后我看到这里不是山明水秀,没有鳞次栉比的房屋,四周全是黄土坡,或高或矮,沟沟壑壑,树木非常稀少,房屋破旧不堪。但是这里的人满脸的热情,一下子我的心情又轻松起来。”那次跟梁钶支教的东师人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9级本科生常薇薇回忆说。

  梁钶和支教大学生的到来,使这个原本宁静的山区小学又一次热闹起来。这所小学的王校长与梁钶已经是老相识了,他们很快安排好了支教学生的住宿,然后开始备课和家访。与前几次一样,大学生们住在小学里,一日三餐自己张罗。“会宁缺水,这的老百姓爱惜水比爱护他们自己还要多一些。所以除了做饭洗脸刷牙外,我们尽量不用水,洗澡那是奢侈的梦。”梁钶告诉大家。事实上,当地人是没有自来水用的,日常用水全靠水井采集雨水,所以,如果老天爷照顾下点雨,大家就有水用;如果不下,大山、庄家、村子、孩子、支教学生们都得干着。

  会宁地区由于贫穷偏远,许多老师都不愿来。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学校也没有像样的英语课,更谈不上音乐课了。梁钶和支教学生们商量后决定,本次支教内容以教孩子们说普通话、说英语、学唱歌为主。王玥亚男,东师人文200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主要负责教三四年级学生说普通话、写作文。她说,自己最愉快的日子就是在这次支教中度过的,“跟城里的孩子比,那里的孩子有些调皮,上课时比较随意,但是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这些孩子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他们对你的喜欢完全写在脸上,我的学生每次上课都送我折纸(当地传统手工艺),争着说‘老师,我喜欢你。’他们有着世界上最清澈的眼睛。”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