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教师企业实践当由“外压”转为“内需”

2012年03月07日 17: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据《人民日报》3月2日报道,2011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先后安排教师187人次下企业,开展企业调研、企业脱产挂职、企业兼职等,完成企业咨询服务60多项,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真正实现了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企业与学院教师共成长、企业与学院同发展的良性运转。多次下企业的教师们说,“实践证明,企业是教师成长的大课堂”。

  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督促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用该院院长王成荣的话来说,“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在变,不下企业,不了解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变化,不掌握其中的规律,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而该校多位教师的实习感悟也充分说明,企业实践不仅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让教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大量引用自己的亲身案例,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引导。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成功做法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然而,从新闻报道的内容看,文中学校组织教师“去企业”被称为“安排”教师“下企业”,虽只一字之差,所体现的内涵却有天壤之别。

  不难理解,“下企业”应该是“去企业”、“到企业”的口语化表达,但言为心声,说明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企业是基层,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则高高在上,不在同一个平台,不是同一个起点。如果真的抱有这样的想法,教师们即使“下去”很多次,也不可能真正沉下去,更不可能静下心来学到真东西。这将与我们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安排”明显地包含着学校压制和教师被动的意思。众所周知,教师主动“请缨”往往可以产生无穷动力和无限的创造性,而被动派遣则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许多抵触和借口,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现实中,有不少职业院校在落实教师去企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客观的困难,也不乏主观的推托。这一共性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

  要想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使专业教师进企业工作(有些院校也叫“访问工程师”计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三管齐下”。一是切实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深入企业一线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只有走进企业才能使自己的职业内涵得到延伸,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激发教师强烈的求知欲和专业成长意识,由“外压”转为“内需”。二是在学校制度层面加强规范,给专业教师制定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或任职要求,在评优晋级直至奖金福利等激励措施上给予调控,让其先“被动地”尝到深入企业的“甜头”,再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三是在学校管理层面对全校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增强计划性,并在课务安排、时间协调、人员对接等方面对教师给予关照、提供方便,让教师能够真正有需求、有积极性、有条件地走进企业,汲取营养和真知。

  (王寿斌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李季】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