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 三大焦点问题待解

2012年03月09日 05: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他同时表示:“异地高考是有条件的,除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条件要求,家长要在当地有工作。涉及很多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城市可能难度稍微大一些,教育部也为此正在积极协调,鼓励各地尽快推进。”

  此前,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出台政策,明确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进一步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

  两会刚刚开始,此番表态无疑引起巨大反响。两会期间,异地高考成为一个热点,引起各方讨论。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已无疑问,但异地高考的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实施的时间等三大焦点问题仍需要明晰的答案。    

  异地高考政策久拖不决

  其实,这不是袁贵仁部长第一次表态。2011年全国两会上,袁贵仁就明确表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中、高考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

  有了这一信号,在北京长期工作居住,但因为孩子无法在京高考而焦虑的家长看到了希望。    

  2011年3月24日,20名在北京的学生家长向教育部学生司工作人员递交了“学籍与户籍分开,以居住地和学籍确定高考地的建议方案”。这些家长都是外地来京工作多年,孩子当中大部分在北京完成了小学、初中教育,马上面临高考。

  2011年10月,他们又向社会公开了民间版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并递交给教育部。这份方案提出,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具体措施是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对于北京、上海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区域,方案中也有明确设计: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之后,这些非京籍家长每个月到教育部信访办提交公开信,希望能够得到明确答复。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家长志愿者自发组织,在地铁口、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宣传,目前,已争取到接近10万人次的公众签名。民间版《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就是他们在调研、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学者、家长、媒体记者召开研讨会的基础上拟成的。

  不过,这些努力没有带来任何进展。其中,有些孩子已经进入高三,有的与父母分离回到几乎没有生活过的户口所在地,以社会报名的方式参加当地高考。有的只好选择出国。

  一位网名为“网上游”的母亲,孩子在北京一所知名中学读书,成绩在班里排在前几名,是北京市级三好学生。由于没有北京市户口,经过痛苦的考虑,这位母亲无奈地决定让孩子去读一所民办学校,准备将来出国读书。因为小孩从一年级就在北京读书,老家的教材与北京不同,孩子回去参加考试也不可能有好成绩。

  “教育部曾表示要在2011年年底前出台相关政策,但是一直没有出台,对我们的信访也没有明确的答复。”一位家长志愿者用“忍无可忍”来形容已经到了承受极限的心情。

  异地高考涉及城市承载力和多方利益

  对于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称为“异地高考”,许多人并不赞同。3月7日,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讨论时,袁贵仁部长再一次被记者追问,他明确强调:“不赞同‘异地高考’这个词。我们只是想办法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接受更高的教育。允许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是大的方向。”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拟订。2010年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在16个专题中,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也就是说,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试、评价、招生等多方面内容,非户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相关专题调研的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这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多次,几次成文,多次修改,是讨论最深入、情况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民间的一些建议,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家长从自身情况考虑,有些简单,其实涉及各个地方的社会管理、教育投入、土地征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地方政府担心的是,一旦放开高考政策,会给当地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造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资源集中城市最为突出。

  以北京为例,近几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但是从2013年开始,由于“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等2007年、2008年出生的婴儿进入学龄阶段,入学人数将大量增加,据初步测算,2014年北京市将有18万人入学(2009年只有7.2万人),那么这些孩子之后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都需要加大投入。有人提出,等这批孩子考大学时,北京的录取率还有没有目前这么高,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看来,关于非户籍子女在居住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发布过于迟缓,潜在的原因是各地的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异地高考不仅是在什么地方考试的问题,而是与考试制度、录取方式密切相关。而目前整个高考改革方案都处于停滞状态。

  2011年7月5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曾有一份《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提出,“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将从2009年秋季入学、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

  可是,当年10月26日,湖北省发布有关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的通知,报名条件仍为“具有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国公民”,外省籍学生仍无法在2012年实现异地高考。

  也有人提出,如果恢复高考统一命题,异地高考就会名存实亡。

  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社会征询意见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组织专家学者,多次讨论,起草了一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以“受教育者的权利”为出发点,提出构建新的考试与招生制度,尤其注重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等基本价值取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要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即:“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

  但是“统一考试”并不可行。目前已经16个省份进行自主命题,其中一部分省份由于自身力量问题,难以保证持续的高质量,明确表示愿意回归统一考试。可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自主命题多年,强调多样性和特色,不愿回归统一命题。

  异地高考门槛有多高,如何防止投机? 

  在北京,当教育部对异地高考明确表态以后,一方面是备受折磨的非京籍家长看到一丝曙光,一方面是一些北京户籍家长担心自己孩子的竞争会加剧,有些网上讨论甚至言词激烈。

  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高校招生计划指标投放不均,全国各省(区、市)有高考分数“高地”“低地”之分。一些以北京、上海、天津为首的大城市,因为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历年来考生录取率较高。而一些人口较少、录取率较高的西部省份也严防“高考移民”。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担心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会引发很多“投机者”奔赴“低地”,甚至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由此,异地高考放开多大程度,门槛多高成为最集中的两个焦点。

  袁贵仁曾经透露,门槛设置应该考量下列因素: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纳税情况以及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教育完整性。

  有京籍家长在网上建议允许外地户籍学生在京参加高考的条件为:学生有北京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籍证明;父母必须有10年以上的北京工龄,包括社保和工资纳税证明,不能补缴;住所证明:房产证或者10年以上租房证明(有街道+6人以上本地邻居证明+信件邮戳证明);独生子女证。

  在京籍家长聚集的E度论坛网上有人发问:“什么是父母有‘工作’,谁来界定?连续纳税、固定住房,这些由哪个部门来审核,会不会将来又催生一个办各种手续的黑色链条?”

  杨东平认为,这些京籍家长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也是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如果把连续学籍的期限合理拉长,就会扼制一部分投机行为。关键是要尽快出台政策,否则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山东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规定,凡在山东省高中满三年的非户籍考生均可享受户籍考生待遇。一位曾经参与向教育部递交公开信的家长志愿者认为,因为山东是高考“高分”大省,加上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充足,连续几年高考录取人数递增,可是适龄生源却在减少。因此山东的政策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可能不太适用,但可以把门槛适当提高,要求父母在当地工作、居住的年限拉长到四年、五年,甚至更长。

  孩子等不起

  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李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北京工作,他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在北京上学,但是全家人的户口一直在山西。李先生了解到,一些户口在外地的孩子,知道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上到初中,甚至小学一毕业就回原籍上学。可是因为自己有北京“绿卡”,一直对孩子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抱有希望,也不愿意孩子离开父母一个人回到山西。可是孩子现在已经高二了,到底能在哪儿参加高考,还是一个未知数。他和爱人都非常焦虑,孩子也经常说一些丧气的话,有时甚至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

  “如果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只能让孩子回到山西复习,借住在亲戚家。”李先生和爱人不打算让孩子出国,因为如果那样做,孩子的挫败感会更强,难免生出仇恨情绪。

  2008年1月,北京曾有一名女生因临近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可自己没有北京户口无法报名而服药自杀。虽然这名女生后来被及时抢救挽回了生命,但这起与户口、高考相连的恶性事件仍刺痛了许多人的内心。

  山东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规定,异地高考从2014年开始。一些非京籍考生的家长充满期待:“政策什么时候出台是个问题,什么时候实施也是一个大问题,孩子的教育等不起啊!”

  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赶上政策的改变。一位家长认为,北京是引进人才最早的城市,也是户籍政策卡得最死的地方,所以随迁子女面临的高考问题最早,因此应该提早开始。

  中国青年报记者为此电话采访北京市教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线联平。线联平说,目前还没有接到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因此北京市还没有相关政策。随迁子女居住地高考非常复杂,需要做扎实细致的调研工作,北京市正在抓紧做相关研究。

  一直关注高考公平的魏汝久律师认为,既然教育部已经明确时间表,现在关注此事的家长和教育界人士能够做的是,提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设性意见。他认为,北京、上海的政策难以出台,是因为会损害到原户籍居民的利益,当然这是一种地方垄断行为。针对北京的情况,他提出了两种模式,一是参照山东模式,允许达到一定门槛的考生在北京参加考试,不增加高考录取名额;二是通过计算,按非京籍考生增加比例,扩大录取名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给学生和高校更多的选择权,改变现在的“伪自主招生”,他提出:“当原有的高度垄断的高考录取计划体制不复存在时,户籍制对高考的绑架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这个改革思路如果能够实现,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形容,就好像中国的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美国高校会要求学生拥有美国户口吗?”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其他暂住人口在当地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对造成暂住人口学习、工作、生活不便的有关政策措施要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该修改的认真修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李新玲)

【编辑:王峥】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